中美關稅戰進入白熱化階段,2025年4月10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對等關稅”的稅率進一步提高至125%,創下國際貿易爭端史上的最高稅率。
中國隨即反制,將美國商品關稅提升至125%,且“鑒于在目前關稅水平下,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續對中國輸美商品繼續加征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從數據上講,兩國已經是完全脫鉤了。
當美國對華商品加征的關稅達到125%時,這場貿易博弈已不再是簡單的貿易逆差之爭,而是演變為一場檢驗中美經濟韌性的“壓力測試”,看誰的產業體系更完整?誰的供應鏈更穩固?誰的政策工具箱更靈活?
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大棒和巨額補貼“讓制造業回家”,但現實卻很殘酷得令人窒息,臺積電在美國投資的芯片廠,數年過去仍未投產,原因直指美國制造業的三大“死穴”:勞動力不適配、供應鏈割裂、成本過高。美國制造業工人平均年齡過高,而年輕一代更傾向服務業;芯片工廠所需的熟練技工,需從臺灣地區空運;即便美國政府承諾芯片補貼,綜合成本仍比臺灣高出數倍。這一案例似乎已證明,美國“制造業流出去了想再拿回來,太難。”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美國的“高端制造業幻想”與就業市場的撕裂,即便特斯拉、英特爾等企業回流,創造的也多是高技能崗位,而因全球化流失的500萬中低端制造業崗位很難再生。
馬斯克提出“(生命科學+AI)×能源=未來產業”,問題是,能源戰爭(俄羅斯、沙特增產壓價)和AI產業的高門檻,決定了它無法解決大量就業的問題,而這也絕非關稅和補貼可以彌合。
相比之下,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使其能快速調整供應鏈。例如,美國對華芯片禁令反而加速了國產替代,中芯國際7nm工藝已實現量產。正如彭博社評論:“中國經濟已構建足夠抵御貿易戰沖擊的體系,而美國消費者將承受更大痛苦。”
中美經濟韌性之爭,實則是兩種發展模式的對決。美國試圖用金融霸權和技術封鎖維持優勢,卻困于產業空心化的泥潭;中國依托全產業鏈和制造根基,在圍堵中闖出新路。這場博弈的勝負,不取決于誰的關稅更高,而在于誰能保持制造業的活力和升級能力,因為“金融只是工具,制造業才是根本。”。
事實上,正如姚洋教授所說,中國出口美國占的比重雖大,但滿打滿算,它占我國總出口的比例也就20%,這個還包括通過其他國家出口到美國去的。也就是說,中國還有80%的余地。如果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能增長20%的話,那基本上可以抵消美國的這個不利影響。
總不可能全世界所有國家都不跟中國人做生意吧,美國能做到讓全世界所有國家不跟中國做生意嗎?不可能。中國可以擴大和別國的貿易,做到“西方不亮東方亮”。美西方對俄羅斯那樣嚴厲地制裁,俄羅斯也沒有死掉,更不要說只是關稅大戰。
中國不打無準備之仗。正如鄭永年教授所言: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中國是有準備的。不僅國家有準備,企業也有準備,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企業,大家心里早就有預期的。所以,他個人認為,從經濟韌性角度來說,中國現在的狀況遠遠好于美國。
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產能過剩,而國內消沒有提振起來。按照姚洋教授的說法,中央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幫助地方政府,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困難,讓地方政府能夠把公共服務都做起來,及時償還欠民營企業的錢,那么促進內需的效果會非常明顯。
尤其是房地產方面,組建“國家隊”去收購住房,籌2萬億人民幣的資金,去一、二線城市購買住房,就能把房地產給穩住,國內的需求就能夠很快起來,這樣能大大地增加中國經濟的韌性。
歷史經驗顯示,關稅戰是一把雙刃劍,關稅戰會拖累美國和中國經濟,當政客們揮舞關稅大棒時,真正受傷的永遠是消費者和工人,而非想象中的“對手”,關稅大戰肯定會讓大量中國企業關門倒閉,也會造成大量失業,中美雙方不打關稅戰,是最好的結果。但如果硬要打,只會演變為一場經濟耐力的馬拉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