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任洪亮、劉上海、李祈祺、姜雪偉
導語
仲春時分的大別山,潢河碧波平瀾,山花爛漫盛開。
信息通信學院趁春光趕春信,組織學員來到河南新縣,在此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以“感悟大別山精神,貫徹新時代政治建軍方略”為主題,開展為期3天的綜合現地教學,迎來一場關于紅爐礪劍、劍尋紅爐的雙向奔赴。
下面,讓我們跟隨小編的鏡頭,開啟這趟尋根之旅。
立起信仰碑,讓精神跨越時間
信仰如碑,砌之一石一磚,雕琢刻畫,雖然百般艱難,可一旦砌立于心,將不懼疾風催逼、寒熱侵蝕。
伴隨悠遠肅穆的獻花曲,方華教員慷慨授課:“今天,我們匯聚在這里,向革命先烈致敬,深切感悟‘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的偉大斗爭精神?!?/p>
學員們參觀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紀念館和許世友將軍故居等地。革命先烈們敢于斗爭、不屈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傳至每名學員心間。
校準定盤星,讓信念深植心田
遠航深海,前程一里一波,蒼茫無際,雖然道阻且長,可若有星盤定向,將不懼風浪挑戰(zhàn)、波瀾誘引。
“讓你印象最深的文物是什么?”
“大別山為何能夠創(chuàng)造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傳奇?”
教員提問后,學員們展開激烈研討,分享個人感悟。
沉淀所學,烙印所感。在隨后的教學中,微黨課比賽、知識競答等活動讓大家在學、記、思、悟中進一步堅定從軍信念。
隨隊教員 劉國偉介紹:“走出院校開展教學活動,既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的創(chuàng)新方式;也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一線指戰(zhàn)員的務實舉措?!?/p>
架設跨山索,讓理論通向實踐
峰巒相望,其間一山一塹,幽深縱橫,雖然關山難越,可如設跨山索道,將不懼彌望無邊、前路難尋。
學員們重走紅軍路,勇攀大別山。教學組“精心”安排了穿越染毒地帶、搜尋傷員等科目,伴隨無人機偵察和武裝襲擾,使學員們身臨其境,真切感受紅軍之路的艱險。
教學組張進存教員表示:“通過模擬紅二十五軍長征路上真實的行軍路線,讓學員們切身體驗到革命先輩在大別山中游擊斗爭的不易,增強紅色基因的情感認同。”
相傳詩仙李白曾登臨大別山,顧盼南北兩側山色迥異,風光無限,感慨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于他山也!”
歲月如山,分割百年,一側是革命先輩艱苦奮斗,對熹微光明的不懈攀尋;另一側是莘莘學子走出課堂,對紅色傳承的執(zhí)著求索,他們在精神的山頂相逢,書寫出新時代賡續(xù)基因血脈的新篇章。
攝 影:李曉俊、關森予、郭勃巖
主 編 |陳一凡
編 審 |張少波
編 輯 |王石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