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朱阿姨因右臉腫脹疼痛前往醫院檢查,被初步診斷為"造釉細胞瘤"——一種良性腫瘤。面對這個結果,她選擇了暫時觀察而非立即治療。然而命運弄人,兩個月后她的右耳突然長出明顯腫塊,這才促使她前往中南大學湘雅二院進行詳細檢查。這次的診斷結果卻如晴天霹靂:右下頜骨腫物,疑似骨肉瘤。
"看到一個點,假設沒有這個點基本就是良性,可有了就是惡性..."醫生向她解釋這個罕見疾病的嚴重性,"1000個腫瘤病人中只有三人得此病。"面對醫生的手術建議,朱阿姨最初預約了下個月的手術。然而,當深入了解手術細節后,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手術方案聽起來如同科幻電影中的情節:需要切除受侵犯的下頜骨,從腳踝關節取骨進行重建,還要從大腿處取血管進行移植。更令她恐懼的是,醫生坦言無法保證術后不會出現面部麻木或偏癱等后遺癥。最令人絕望的是,醫生明確表示"做完手術,百分之百復發,也許刀口沒長好,就復發了"。
"我就說那這樣的話,我就不做了,我就去吃藥。"朱阿姨回憶道。面對醫生的警告"不手術,一個禮拜就沒了",她依然堅持了自己的選擇:"我想手術,但對我來說,做了手術,生活就沒質量了。"
在妹妹的幫助下,朱阿姨開始尋求中醫治療的可能性。2017年5月12日,她來到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見到了袁希福院長。當時的檢查結果令人揪心——三維成像顯示她的右下頜骨已如"馬蜂窩"般被腫瘤侵蝕。袁院長坦誠相告:"病情較重,放化療效差,手術難度大,現階段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命為目的。"
帶著僅求減輕痛苦的渺小希望,朱阿姨開始了中藥治療。令人驚喜的是,僅僅一個月后,困擾她多時的面部疼痛就開始減輕。三個月后的復查顯示病灶略有縮小,頸部淋巴結未見異常。更令人振奮的是,她描述"疼痛程度減輕,右耳腫塊沒有發展,右側臉疼范圍縮小到了腫塊局部"。
隨著時間推移,中藥帶來的積極變化越來越明顯。服用七個月后,朱阿姨精神煥發,體重增加了十多斤,甚至多年前的關節疼痛問題也得到了改善。她幽默地說:"以前從來沒胖過。"這種全面的身體改善讓她堅定了繼續中藥治療的決心。
這一堅持就是三年多。期間腫瘤增長速度明顯放緩,整體情況保持穩定。2021年起,她調整為春秋兩季鞏固用藥。2023年3月的復查顯示,病灶與2021年相比變化不大。2024年5月,朱阿姨甚至作為康復代表參加了抗癌明星交流大會,分享自己的抗癌歷程。
如今,朱阿姨的生活幾乎與常人無異:"現在我家里的事,基本上都是我做的...別人都說,你看上去比那個沒病的都要好。"她的故事不僅是一個關于疾病治療的選擇題,更引發我們對醫療決策、生命質量與治療方式之間復雜關系的思考。
在現代醫學束手無策時,朱阿姨的中藥之路展現了一種可能性。她的經歷提醒我們,在面對重大疾病時,患者的個人選擇、生活質量的考量以及非傳統治療方式的潛力,都值得醫學界和社會的尊重與關注。在生命與疾病的博弈中,有時候最保守的選擇,反而可能帶來最意想不到的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