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夠穿越回20世紀的歐美地區,筆者非常建議你去那里的農舍和車庫里看一看,尤其是和里面正在工作的人建立聯系,盡管他們看起來其貌不揚,并且似乎也沒有深厚的資本支持,但如今很多為人所熟知的全球公司,發展的起點都在這些不起眼的車庫和農舍,像是蘋果、惠普、迪士尼等等。
1945年,33歲的德國電子工程師Fritz Sennheiser也選擇在農舍里開啟創業之旅,如果你是一個對耳機、麥克風或者在線會議周邊硬件有所了解的人,一定猜到了,這家已有近80年歷史的公司,正是“森海塞爾”。
作為一家典型的歐洲中型家族企業,截止2023年底,森海塞爾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2000名員工,公司的研發中心、子公司和經銷商覆蓋全球50多個國家。如今它的掌門人,正是Fritz Sennheiser的第三代傳人Daniel Sennheiser和Andreas Sennheiser兩兄弟。
近日,在森海塞爾位于北京的辦公室內,筆者見到了Daniel Sennheiser,他分享了自己關于專業音頻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傳統音頻產業結合;VR浪潮如何帶動沉浸音頻業務以及混合辦公、智能車載等新場景的興起為企業帶來了哪些機會等話題的看法。
企業的“盤子”不是越大越好
之所以對“森海塞爾”這家公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作為一名有11年Hi-Fi發燒經驗的“發燒友”對于音頻品牌以及相關產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追溯起來,個人買的第一幅頭戴式耳機應該就是2006年前后購買的森海塞爾PX 200,可折疊的設計加上相比之前耳塞可謂“降維打擊”的音質,讓當時身為初中生的筆者第一次打開了對音質產生追求的大門。
有趣的是,最近一次在音頻硬件上的投資同樣來自對這個品牌的買單,它便是上半年購入的HD 490 PRO監聽耳機。除了個人的原因以外,森海塞爾身上還有一些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地方,比如為何能夠在相對小眾的賽道做到領先并持續運營、發展的背后原因,并且在近兩年做了一些在國內企業看來很難理解的決策(出售消費級音頻業務、部分脫離C端市場)。
1968年,隨著森海塞爾推出HD 414耳機,公司開始進入消費電子業務板塊,在這款產品上有幾個標簽,其中最特殊的便是“全球首款采用開放式設計的耳機”,而開放式結構,很快便成為了高端耳機的統一配置。此后,森海塞爾又推出了一系列經典型號,包括HD 25、HD 600、HD 800、IE 800等等,即便是很多非發燒友,也都或多或少地聽說過這些型號。
2022年,森海塞爾宣布將其消費電子產品業務出售給瑞士的Sonova集團,這與很多人認知中“企業就應該B端、C端兩條腿走路”的認知很不一樣。
森海塞爾的消費電子產品線有多廣?旗下最入門的耳機MX、CX系列,只有百元左右的價格,而最貴的HE 1(奧菲斯,也被稱為“大奧”)售價則達到了近50萬元,而后者也一直被認為是“耳機黨的夢想”,像是王思聰當時就因為直接買了兩套HE 1而登上熱搜。
因此在筆者看來,與相同賽道的鐵三角、舒爾、AKG等廠商相比,森海塞爾在個人音頻領域的影響力依然存在,而它卻選擇更專注于發展專業音頻解決方案 ,這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
Daniel Sennheiser對此表示:“在此之前,森海塞爾一直兼具專業業務和消費電子業務,我認為對于一家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在于找準自己的定位和賽道。過去的2年多時間,我們發現在剝離消費級業務后,團隊能更好地專注于滿足專業客戶的實際需求。比如,專業客戶需要更多的咨詢服務,需要我們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制定和明確解決方案,還有售后服務和持續的維護服務等等。”
盤子里的蛋糕也許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選擇自己最適合的那一部分,筆者認為這是這家德國企業在這次事件中可以給很多企業的啟示。
跨界破圈,不是企業唯一的出路
正如前文所說,森海塞爾的起步并沒有什么深厚基礎,能夠讓它從一間個人創辦的小型實驗室逐漸成長為一家公司的契機,是來自于為西門子提供測量儀器和其后話筒組裝業務的成熟,在獲得大公司業務委托的同時,森海塞爾也開發了自己的話筒產品,并先后推出了電容式話筒、無線話筒系統等。
目前市面上依然能夠買到的MD 421動圈話筒,是森海塞爾1960年開發的產品,至今已經生產和銷售了超過60年時間。從這些產品和技術上就不難看出音頻領域的一大特點:與很多新興行業相比,音頻領域的技術的迭代速度相對緩慢。
但緩慢并不等于沒有競爭和技術門檻,實際上,在森海塞爾的競爭賽道里,很多品牌的起步都比它還早,很多美國音頻品牌的發展歷史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森海塞爾之所以能夠在后發的情況下不落于下風,筆者認為和它的企業文化有很大的關系。
Daniel Sennheiser表示:“和很多公司不同的是,相較于競爭,我們更關注我們的客戶和我們自己的好奇心,在公司里,我會鼓勵大家不斷嘗試新事物,并讓我們的工程師們自由發揮,尋找全新的解決方案,在我看來,去創造比我們昨天做的更好的東西,創新也會隨之而來。”
其中一個例證便是森海塞爾開發的無線多通道音頻系統(WMAS)。早在1957年,森海塞爾和公共廣播公司NDR共同開發了的第一款無線麥克風系統“Mikroport”。在無線麥克風系統領域,森海塞爾的最新成果則是其今年剛剛發布的Spectera雙向寬帶解決方案,采用了森海塞爾的革新性無線多通道音頻系統(WMAS)技術。Spectera的1個19英寸1U基站最多能夠支持64條音頻鏈路(32路輸入/32路輸出)。
可能很多人對此并沒有什么概念,但我們日常看到的很多自媒體、KOL、vlogger,基本都會看到他們衣服領口掛了麥克風,通常的消費級麥克風,一般只能做到一拖一或者一拖二,即便是這樣,很多這類產品依然會出現麥克風之間斷鏈、信號不穩定的情況。
而森海塞爾的無線多通道音頻系統(WMAS),則是面向復雜的大型和超大型舞臺應用,場景信號要復雜的多,舉例來說,通過它,一個1U基站就可以滿足高達32人樂隊的無線話筒應用。
其實比起這項技術本身,筆者反而覺得森海塞爾的這種研發方式會更值得一些企業去思考。很多時候,企業都會專注在“切換賽道”上,通過頻繁地切換賽道來尋找捷徑、更容易地建立壁壘,但其實有時候專注在一件事上,也許就能夠建立起所謂的技術創新高地,關鍵在于能否挖掘出足夠多的技術潛力。
無論是經典型號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中持續獲得影響力,亦或是通過已有的技術路徑加上不斷研發催生出的技術迭代,這些都是森海塞爾能夠從一個農場實驗室變成為一家全球企業的原因。
AI、VR和音頻,新技術與傳統賽道如何產生交集?
音頻設備的目的,就是忠實地記錄并保存聲音,而“生成式AI”的最大特性,在于它的學習和創作能力,像是最近火爆全網的“雷軍語音包”就讓AI能夠以假亂真地以雷軍的身份去發表各種言論,甚至評論區里都有很多人在追問雷軍本人是否發表了那些言論。
站在視頻剪輯和內容創作的角度,能夠有一款為大家所熟知的語音包出現,讓很多內容都變得更加有趣。但當AI創造的聲音開始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視頻創作、導航語音包、在線會議等領域中,對以“聲音錄制”“還原”為要務的專業音頻行業也會帶來影響。
在Daniel Sennheiser看來,“很多人可以創造聲音,創造音效,但這以前用合成器就已經可以做到了。只是現在技術更好了、更逼真了。但是就像不會因為有了數碼攝影,大家就放棄拍照一樣,先進技術如何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用戶,一直都是我們在探討的話題。”具體到“聲音”這件事上,在這個AI生成內容越來越多的時代,人們依然在追求“真實的聲音”。
“尤其是對于現場音樂,我們觀察到,盡管有了人工智能生成的聲音以及各類虛擬環繞聲技術的加持,但人們卻越來越多地回到現場音樂會。因為他們想要那種真實的感覺。所以我常說,我們不是制造麥克風,我們的業務是創造令人震撼的、起雞皮疙瘩的瞬間。我們打造的是那種你坐在音樂會中,覺得‘哇,這是一個特別的時刻’的感覺。”Daniel Sennheiser提到。
同時,AI也已經在很多“創作還原”以外的地方被應用,“在其他一些場景,AI能夠很好地與應用場景相結合,發揮作用。比如在線會議,我們的產品通過使用AI來區分語音和噪音,并將二者區分開,讓溝通更加高效。在生產過程中,我們也已經廣泛地使用AI來識別缺陷、進行測試并優化我們的供應鏈。”Daniel Sennheiser告訴筆者。
針對混合辦公和教學場景,森海塞爾也推出了一系列麥克風解決方案,像是TCC 2和TCC M天花陣列麥克風,森海塞爾稱其為:天花陣列麥克風解決方案(TeamConnect Ceiling Solutions)。
與傳統的桌面麥克風或者會議一體機相比,它的優勢在于不需要考慮麥克風的特殊擺放位置,這些陣列麥克風會自動捕捉講話者的聲音,實現實時追蹤和不同發言人之間的智能切換,并消除空調、風扇等設備的噪音,從而提升音頻質量。
Daniel Sennheiser認為,未來,混合辦公和教學、車載系統以及虛擬現實,都是能夠進一步發揮音頻技術潛力的賽道。
車載音頻方面,森海塞爾會專注于通過軟件算法實現在汽車空間里打造“沉浸式音頻”,Daniel Sennheiser也明確表示,公司并不會去生產車載音響或者其他類型的硬件。目前,其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全新smart精靈5車型、大眾汽車旗下品牌Cupra和英國跑車制造商摩根汽車(Morgan Motors)的多款車型上。
對于虛擬現實領域音頻技術的應用,Daniel Sennheiser表示:“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們就在沉浸式音頻領域進行了研究。從雙耳音頻、四聲道音頻,到現在的沉浸式音頻,我們稱之為AMBEO。AMBEO的沉浸式音頻技術能夠創造出可以講述故事、喚起情感、連接世界的沉浸式音景,均與現有的標準兼容,例如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
此外,筆者還了解到,森海塞爾的另一款AMBEO應用——適用于沉浸式音頻內容創作的Dear Reality的visionOS app已在蘋果2024全球開發者大會中亮相。
作為傳統賽道,尤其是與當紅的AI、圖像等技術相比,音頻技術的進步往往是“非顯性”的,從發展歷史來看,早在1857年,世界上就已經誕生了“錄音機”的雛形,然而直到今天,人們依然無法做到對所聽聲音的完美還原,而這相信也是包括森海塞爾在內的一眾音頻廠商的終極目標,即:當你邁入虛擬世界時,你會相信所看到、所聽到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完全一致。(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 | 鄧劍云 編輯 | 鐘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