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在德國下薩克森州奧爾登堡市的迪斯科舞廳外,一名21歲青年被警察射殺的事件,引發(fā)了全德范圍內對公共安全與執(zhí)法邊界的激烈討論。據《圖片報》報道,警方通報稱,這名男子因被拒絕入場,使用刺激性氣體攻擊保安,并在逃離過程中持刀威脅追趕者。警方到場后,男子向執(zhí)法人員噴灑刺激性氣體,一名27歲警察在“生命受威脅”的情況下開槍將其擊斃。
這場悲劇折射出德國社會近年來的多重矛盾。一方面,舞廳、酒吧等夜間娛樂場所屢次成為暴力沖突的焦點。2017年,德國南部康斯坦茨市一家迪斯科舞廳發(fā)生槍擊案,導致2死4傷,襲擊者最終被警方擊斃;同年漢堡超市持刀襲擊案中,施暴者高喊宗教口號,暴露出極端主義滲透的隱患。
另一方面,警方執(zhí)法尺度持續(xù)受到拷問——2021年法蘭克福機場一名拒戴口罩的男子威脅“殺死所有人”,引發(fā)上百名警察圍堵,最終被制服但未造成傷亡,對比此次事件中迅速升級的致命武力使用,公眾對“必要性原則”的認知分歧愈發(fā)明顯。
有網友認為警察在遭遇化學武器攻擊時“別無選擇”,“當噴霧罐可能遮蔽視線、刀具近在咫尺,0.5秒的猶豫就會讓警察喪命。” 但也有聲音質疑執(zhí)法過度,尤其是死者未持槍支的情況下,對單個年輕人果斷開槍,這種行為令人心寒。”
有分析指出,此類事件暴露了德國新一代警員的心理訓練短板:“在哈瑙槍擊案后,警方加強了對極端主義威脅的識別,但面對突發(fā)性個體暴力時,應激反應培訓仍顯不足。”他援引數據稱,德國每年約發(fā)生400起警察開槍事件,其中致死案例約10-15起,但多數涉及持槍嫌疑人,此次使用致命武力對抗噴霧罐和刀具的組合威脅,可能刷新執(zhí)法風險評估的臨界值。
奧爾登堡所在的下薩克森州移民比例高達12%,近年來極右翼排外犯罪上升與移民社群自衛(wèi)意識增強形成對沖。此次事件中,襲擊者族裔未被披露,但案件發(fā)生在以多元文化著稱的迪斯科舞廳,難免令人聯想至哈瑙案中極右翼分子針對移民聚集地的屠殺。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者瑪麗卡·費舍爾警告:“當不同群體將彼此視為潛在威脅時,一根火柴就能點燃整片草原——無論是排外者、激進青年,還是高度緊張的警察。”
這場悲劇或許將成為德國修訂《警察法》的催化劑。目前,德國16個州對警察使用武力的規(guī)定不一,下薩克森州允許“在防御迫在眉睫的生命威脅時開槍”,但未明確界定非槍支類武器的威脅等級。當噴霧罐與匕首組合出新的暴力范式,法律必須回答:警察究竟在保護誰?又以誰的鮮血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