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抗戰歷史的浩瀚篇章中,什邡羅漢寺51位青年僧人血灑異域、誓死抗戰的故事,是一段令人痛惜又無比自豪的記憶。他們原本應在佛門清凈之地修行,但當民族危機來臨時,卻毅然走上了戰場,用生命書寫了民族大義。
國難當前,僧人挺身而出
1943年冬天,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的生死時刻。四川什邡,這座普通的小縣城也無法獨善其身。日軍步步逼近,全國各地青年紛紛響應號召參軍抗戰。四川被要求征召4.5萬青年支援遠征軍赴印作戰,什邡分到200人的任務名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什邡羅漢寺華西佛學院的近百位青年僧人,自發報名,最終有51名僧人被批準參軍。這些僧人年紀大多在十六七到二十五歲之間,他們寫下誓言:“國難當頭,佛子也是炎黃子孫,豈能作壁上觀。
莊嚴誓師,踏上不歸之路
入伍前夜,羅漢寺的大殿被燭光點亮。所有報名僧人齊聲念經,為家國與眾生祈福。隨后他們莊嚴宣誓:“中華勝利之日,便是弟子歸寺之時。”這群年輕的僧人,更換下僧袍,穿上軍裝,破了戒,喝下壯行酒,告別寺院,踏上那條充滿未知的遠征路。
異國前線,僧兵無畏血戰
1944年初,這批僧人隨中國遠征軍穿越云貴,乘飛機抵達印度孟買、加爾各答。不久后,便投入到滇緬戰場最艱苦、最危險的前線。這里叢林密布,瘴氣繚繞,地雷密布,日軍嚴密防守,還有毒氣彈和密集的機槍火力。
據親歷老兵回憶:“和尚兵打仗最拼命,沖鋒從來沖在頭陣,喊著‘殺敵報國’口號,日軍也感到忌憚。”這些原本用念珠和經書修身的僧人,在戰場上或持槍沖鋒,或在炮火中搶救傷員,從未退縮,更沒有因艱苦抱怨一句。
全員殉國,舍生取義留英名
然而,滇緬戰場的殘酷超過所有人的想象。51位參軍的羅漢寺青年僧人,全部為國捐軀,無一人生還。他們中絕大多數的姓名,甚至無法在現存史料中完整找到,但他們用生命兌現了“舍生取義”的誓言。那段歷史,是一道永遠擦不去的血色印記。
民族大義,佛門慈悲與家國同心
是什么讓這些僧人堅定地把性命交付國家?一方面,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信仰本就強調悲憫與擔當,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親眼看見日軍暴行、人民受難時,激發了自發的擔當。他們不只是佛門弟子,更是國家的赤子。
上海僧侶救護隊
鐵血對比,日軍暴行愈發殘酷
正如那段時期的中國遭遇了南京大屠殺、731實驗、三光政策等慘絕人寰的法西斯暴行,日軍燒殺搶掠,無所不用其極。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民眾,乃至僧人群體的寧死不屈與血性擔當。他們甘愿用血肉之軀抗衡冷血鐵蹄,這正是民族精神最有力的回擊。
苦難記憶,精神傳統代代延續
戰后,羅漢寺為殉國僧人曾立碑紀念,但此碑在“破四舊”中不幸被毀,姓名也全部被湮沒。但英雄不容遺忘,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
主持素全法師
至今,羅漢寺依然延續著“慈悲濟世”的傳統——汶川大地震時,羅漢寺曾收容108位孕婦,助108名新生兒平安降生,見證了大愛無疆的現代傳承。
銘記歷史,致敬英烈,拒絕遺忘
每當走進羅漢寺,看到殘損的磚墻與斑駁的柱石,不由讓人肅然起敬。和平,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一代代英烈用鮮血換來的。那51位青年僧人本可隱于山林,卻主動走向最危險的前線——他們的勇氣、犧牲與擔當,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歷史,是一面鏡子,更是我們的警鐘。銘記英烈,不讓他們的名字與血淚被風沙掩埋,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