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濰坊坊茨小鎮迎來一批特殊的訪客。4月20日,“向‘濰’來·看未來”2025全國主流媒體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行走進這座百年工礦業遺存,近百家媒體的130余名記者以鏡頭和筆觸,解碼濰坊如何將歷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書寫“守根脈、開新篇”的現代化答卷。
歷史坐標:定格的工業記憶
步入小鎮,一棟棟斜頂紅瓦、黃色墻身的德式或日式建筑散落其間,有的精致小巧,有的古樸大氣。記者們紛紛舉起相機拍照打卡,感受著濰坊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厚重脈絡、坊茨小鎮的百年滄桑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懷舊風情。
“坊茨”是德語對“坊子”的音譯,坊茨小鎮位于濰坊市坊子區南部,是依靠膠濟鐵路和煤炭發展起來的工礦業小鎮,是山東近現代工業發展最早的遺跡,也是濰坊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
坊子德日建筑群建于1898年到1945年,至今仍然保留著完整的166處德日時期建筑。其中有103棟為德國建筑,其整體格局、街巷肌理、景觀風物仍保存完好;以萬和樓、劉氏老宅等為代表的近200處民國建筑;存的德建火車站、膠濟鐵路和機車轉盤等組成的濰坊鐵路工業廊道;以德建礦井、采煤巷道等為代表的炭礦遺址,都是歷史最深切的見證。小鎮內各種功能的建筑應有盡有,包括領事館、司令部、禮堂、水廠、火車站、銀行等,涉及外交、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有記者感嘆:“坊茨小鎮的建筑不僅是歷史的容器,更是技術文明的見證?!?/p>
煙火記憶:老街巷中的市井溫度
三馬路曾是坊子最繁華的商業街,沿街老建筑訴說著往昔的市井煙火。國營理發店舊址門前的三色旋轉燈柱雖已褪色,但玻璃柜臺和木質座椅仍保留著上世紀風貌;協成利綢布莊小樓內,斑駁的貨架與柜臺依稀可辨,檔案記載這里曾是坊子最大的商號,新中國成立后轉型為文具商店,吸引無數學生流連。
穿過公安街與三馬路的交叉口,坊子新華書店舊址門面狹小卻布局精巧,東、西、南三面木質書架圍出舊時書香。游客在德軍司令部“凸突式”飄窗前駐足拍照,在解放軍大禮堂的紅五星吊頂下懷舊,街巷中偶爾駛過的轎車與漫步的游人,為歷史街區注入些許生機。? 建筑和功能的完整性,讓坊茨小鎮成為年代劇的“天然攝影棚”。特別是老街道、老房子和老物件,保留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獨有的年代感。
文旅新篇:影視與研學的雙向賦能
作為電視劇《南來北往》的主要取景地,坊茨小鎮的德日建筑群與膠濟鐵路元素頻頻亮相熒幕。歷史建筑、老街小巷成為天然的影視拍攝基地,《飛人》《終極勝利》《父親的秘密》等30余部影視劇曾在坊茨小鎮取景拍攝。
“從歷史印記到文化地標,坊茨小鎮的變遷是濰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新華社記者在報道中總結。記者團注意到,小鎮的發展緊扣“保護與活化”的主線:德日建筑群入選山東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示范案例名單,影視與研學業態則為老城注入新活力。
人民網的一位記者評價:“這里沒有宏大的改造工程,只有對歷史的敬畏與巧用。”當三馬路的舊商鋪與解放軍大禮堂的紅色五角星共同成為城市名片時,坊茨小鎮以“微更新、深融合”的姿態,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歷史不是發展的負擔,而是面向未來的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