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至19日“創享者——2025學術年會”在廣元輝煌落幕!全省近1200名代表與會大會頒發了“年度發現獎”,8位個人兩個團體獲獎,成功舉行“四川省創新型師生藝體節目展演”大會學術報告及7個平行論壇大咖云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廣元市利州區教育局局長李長松先生賦詩:
“利州陶研聚群賢,行知精神潤心田。
嘉陵江水映斜照,教育新風續古篇。”
年會秉持“師法行知,創享教育”的精神,既對標教育強國的使命,又著眼教育的“微創新,微創造”以專題報告和案例展示結合的形式,分享全國教育領域及陶研領域的最新理論及實踐成果。
《AI時代如何重新輝煌落幕》錢志龍
◎大幸福教育倡導者、UNSCHOOL無界共學社創始人
面對AI技術對傳統教育的沖擊,如果老師還在用20年前的方式教學,不僅會被AI替代,更會被孩子嫌棄。錢志龍提出,教師不應將AI視為威脅,而應主動擁抱變革,完成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引領者”的跨越。他強調:“未來的教育,不是人與AI的競爭,而是人類教師借助AI,更高效地培養‘人’的不可替代性。”
錢志龍指出,現在的老師如果不想被AI替代,不想被孩子嫌棄,要做到以下幾點調整:角色重塑、行為調整、環境優化、方法迭代及評價升級。其中角色重塑尤為重要,老師們要從從"百度型教師"到"問題設計師";"標準答案提供者"到"思維教練";從"單科教師"到"跨界學習策劃師";從"課堂管理者"到"情感聯結者";
AI技術的崛起對教育者來說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這場教育變革沒有退路。老師要么主動升級為"AI時代的新型導師",要么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但一旦完成轉型,那么老師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職業價值——不再是可替代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成長路上不可替代的引路人。
教育需要人際賦能
在對話環節中,楊東談到,人工智能發展的背景下,將改變我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會改變老師所扮演的角色。AI會無限接近于一個人,但是它永遠變不成一個真正的人。如果說教育只是知識的傳授,那它真的可以被AI取代。但是教育最核心的是人際關系建構,這個點是AI永遠做不到的。在陶行知的旗幟之下,教育如何真正從教師為中心轉到以學生為中心?當前,很多聲音強調“數字賦能”,其實更迫切的是“人際賦能”。
楊東強調,如果說教育真正能夠從以教師中心轉變為以兒童中心,那么很多視角,很多方法,包括對學生的評價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AI技術與人的價值》李鎮西
◎教育哲學博士、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李鎮西從教育者的視角出發,深刻剖析了AI與人的關系,他強調:“AI技術可以改變教育的方式,但永遠無法替代教育的靈魂”。AI技術確實可以做到精準的知識講解、個性化的習題推薦、24小時在線的答疑……但它并不能替代真正的老師。“AI可以批改作業,但它不會因為學生的進步而熱淚盈眶;它可以分析錯題,但無法在學生沮喪時拍拍他的肩膀。”李鎮西強調,教育的核心是“人”與“人”的互動,是情感的傳遞和價值觀的塑造,而這些恰恰是算法無法計算的。
面對AI的浪潮,李鎮西并非全盤否定,而是提出“既要擁抱,也要清醒”。他認為AI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比如處理考勤、自動組卷等事務性工作,從而讓老師有更多時間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未來的教育,不是人和AI的競爭,而是有溫度的教育者和冰冷的效率主義的較量。他建議老師們培養AI時代“不可替代的能力”——比如更深厚的共情力、更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在快餐時代依然愿意慢下來傾聽的耐心”。
AI是“愛”也是“礙”
在總結環節中,楊東老師指出:AI是把雙刃劍,它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但是永遠做不了“有些事情”,特別是在感情方面。老師在教育當中應該更多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機器該做的事情。老師更多用真情實感做有情感的教育,孩子們就會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中國式創新的優勢來自哪里?》何帆
◎著名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在何帆看來,中國式教育創新正在開辟一條融合技術賦能與社會協同的獨特發展路徑,其核心在于"適應性成長與生態賦能"的雙輪驅動。他認為可以通過技術應用的場景化適配(如AI輔助教學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在提升教育效率的同時守護育人溫度;同時也可以依托彈性社會網絡(如家長共建的"野孩子聯盟"、退休教師主導的"祖輩學堂"),構建多元化教育供給生態。這種創新模式展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既能在高端教育科技領域追趕國際前沿,又善于在基層教育場景中深耕細作,體現了"上山前先下山"的戰略智慧。
何帆強調,未來教育創新將聚焦"陪伴式成長"理念,在"效率與安全"、"規模與個性"的動態平衡中,通過持續的本土化實踐,將中國社會的復雜性轉化為創新勢能。正如中國企業在特高壓、民用航天等領域的突破所揭示的,教育創新的終極競爭力在于:把本土市場的多元需求轉化為試錯機會,用"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智慧,構建具有全球示范價值的中國教育方案——既培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又孕育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習力,最終在全球化教育變革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場景優勢與制度創新紅利。
《全國“兩會”教育熱點速遞》劉希婭
◎特級教師、國家督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謝家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
劉希婭為大家精心梳理了來自2025年全國出現的7個教育熱點問題: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縱向上要加強學段貫通和銜接,橫向上要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 體育課時與課程優化、心理健康規范化。
● 教育評價:較少管控、增加自主;遏制掐尖招生、反刷題、去模式化。
● 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
● 拔尖創新人才。
● 教師隊伍建設。
● 人工智能。
隨后,結合重慶謝家灣學校的辦學實踐,劉希婭深入淺出地分享了熱點背后的頂層邏輯,分析了教育“最開始的一公里”與“最后的一公里”之間的關系,充分解答了教育人在政策引導與落地實施之間的困惑。
劉希婭強調,面對教育強國,兩會精神,校園生活這三個方面,我們要看到新教材的改進邏輯以及新課程的發展趨勢。習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面對如今的教育挑戰,劉希婭給出了她的建議:要把握趨勢,致力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保持定力,遵循規律從容不迫的做教育;要擔當責任,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基礎教育的基點力量。講座尾聲,劉希婭談到:從同題共答的春天盛會出發,讓孩子們成長的更好!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我們都需要信仰。她希望每個教育人都能成為傳遞教育光芒的手電筒。
感受大會瞬間
分會場
NO·1 幼兒教育分會場
π靜|《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園本課程建設》
劉敏|《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區域實踐》
母瑤琴|《沐浴陽光,讓生命在場—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陽光課程實踐探索》
劉春梅|《浸潤童心知百味 樂啟童年育未來》
(圖:東壩幼兒園)
NO·2 小學教育分會場
穆倩倩| 《數學廣角—找次品》
江旭| 《宇宙的另一邊》
徐榮嶸|《點燃“小先生火種 照亮成長新征程》
張育|《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做分數之上的真教育》
朱志勇|《中小學課堂教學“革命”的可能與可為》
NO·3 初中教育分會場
張倩|《用數據說話—探索廣元涼面中的數學問題》
龍敏|《風景這邊獨好》
楊艷|《踐行行知思想辦中國式現代化學校》
孫錦明|《“生·動”教育:理念內涵與實驗框架——致力于“把學校辦得簡煉而充分》
NO·4 高中教育分會場
余關奇|《縣域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困境與突破》
夏宗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學校方略》
石群|《清北選拔國家亟需關鍵領域人才》
《高中三年如何備考清北及 985 高校》
《“三新”背景下高考改革方向、命題趨勢和應對策略》理科方向
戴若瑜|《“三新”背景下高考改革方向、命題趨勢和應對策略》文科方向
NO·5 職業教育分會場
張濤|《教育強國建設與中職教育自主高質量發展》
段禮富|《區域協同專業建設及AI背景下評價標準改革創新》
NO·6 勞動教育分會場
李長松|《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建設的利州實踐》
米 強|《綜合實踐營地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董旭華|《開發實踐育人課程,踐行最美勞動教育》
廖中華|《借力校企深度融合,構建勞動實踐教育新范式》
章振樂|《新勞動教育: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NO·7 農村教育與新教育分會場
郭思平|《溫情堅守與特色發展之路》
張平原|《探尋鄉村學校的生命力》
殷才昌|《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王兮|《新教育,教師成長的杠桿解》
李鎮西|《新教育意味著什么》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本次年會內容豐富多樣,主題鮮明突出,是一個高品質的交流互鑒平臺;在各位專家名師的深度研討與思想碰撞中,對行知精神、前沿教育理念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將結合實踐,探索創新,以實際行動為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讓教育的光芒能夠照亮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之路,助力他們成為適應時代發展、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棟梁之材。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東為本次大會做閉幕總結。
短短兩天的學術年會雖已落幕,但相信各位老師在這場思想盛宴中迸發的智慧火花、經歷的思維碰撞,必將成為教育創新的種子。但能否讓這些種子生根發芽,結出教改碩果,關鍵就在于老師們回到崗位后的實踐與行動。教育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愿我們以今日之思考,推動明日之變革,讓每一份智慧的火花,最終匯聚成照亮未來的光芒!
大會最后,四川天府新區從廣元利州區接過了“創享者學術年會”會旗,2026年春天,我們在四川天府新區再相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