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潘凱已踩著露水來到朱衣河邊,熟稔地蹲下身,指尖輕觸新栽的菖蒲幼苗——這些在混凝土孔隙中倔強生長的綠色生命,正見證著一條母親河的涅槃重生。
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戰略棋盤上,一條蜿蜒4.6公里長江左岸的一級支流正經歷著蛻變新生。這里,不僅是防洪護岸工程,更是一場融合技術創新、生態智慧與民生溫度的綜合治理實踐。
奉節縣朱衣河東段治理工程全長4.6公里,涉及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岸節點四大治理板塊。工程伊始,三大難題便橫亙眼前:一是河道基礎薄弱,原有堤防僅為5年一遇防洪標準,破損嚴重,難以抵御極端天氣;二是生態修復復雜,河道底泥淤積阻斷水文連通,兩岸沖溝排口多,雨季污水直排加劇污染;三是施工空間逼仄,河道最窄處僅30米,既要滿足50年一遇防洪的剛性需求,又要兼顧生態景觀和柔性設計。
面對先天不足的治理困局,潘凱帶領團隊開啟了一場科技賦能的治水探索。“我們像醫生一樣為河道‘把脈’,既要‘祛病’又要‘美容’。”通過反復論證方案,項目團隊創新提出“三縱四橫”治理方案,縱向統籌“防洪安全-生態修復-景觀重塑”三大維度,橫向搭建“智慧監測-源頭截污-系統修復-長效運維”四大平臺,開創性實現工程措施與生態手段的深度融合。
在工程實踐中,項目團隊以“微創手術”思維破解治理頑疾,形成多項突破性創新。
首先是剛柔并濟的立體護岸。上游急流段生態聯鎖磚化身“智能衛士”。每塊磚體預留15%孔隙率,既滿足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又通過蜂窩狀孔洞為菖蒲、鳶尾等水生植物搭建生長廊道。這種結構使護岸抗沖刷能力提高40%,植被覆蓋率年均增長18%,而在下游的緩沖段,則鋪展著“會生長的護坡”。三維聚丙烯加筋網墊以50kN/m的抗拉強度夯實基底,5厘米智慧間距設計的生態袋植入紫穗槐、狗牙根種子,實現92%的萌發率和1.3倍的岸坡穩定系數,讓曾經的裸露坡面,交織成根系與加筋網共生的“綠色神經網絡”。
其次是河道疏浚實施靶向治理。依托現代化疏浚設備與水文數據精準規劃施工時段與疏浚深度,避免破壞河岸穩定性。優化關鍵河段河床標高并拓寬過流斷面,同步增強行洪斷面與導流能力,提升行洪效率并抑制漫堤風險;與此同時,保留85%原生岸線,輔以人工濕地與香蒲、蘆竹等先鋒植物群落,構建起“物理過濾-生物降解”雙重凈化機制,逐步恢復水體的自凈功能,使水體自凈效率提升60%,底棲生物種類較治理前增加9種,實現河床形態優化與災害防控的雙重效益。
最后是智慧賦能的長效管護。項目搭建的智慧流域管控平臺堪稱“數字神經中樞”。通過在排污口、箱涵布設12處監測斷面,實時追蹤總氮、總磷等6項水質指標,構建污染溯源模型,調度響應時間縮短至30分鐘。這套系統不僅實現河流水質動態預警,更為后續生態補水、岸線養護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歷經一年建設,朱衣河交出了亮眼成績單:新建堤防3500延米,構筑安全屏障,清淤疏浚約20萬立方米,重塑河道肌理,護岸修復4.9萬平方米,恢復生態廊道。更具標志性的是,河道水質從Ⅳ類提升至Ⅲ類,標志著長江支流治理取得階段性突破。
“這只是長江大保護的新起點。”潘凱表示,智慧水務系統投用后,朱衣河將實現水安全、水生態、水景觀三位一體治理。從“病弱河道”到“生態綠廊”,朱衣河的蛻變在三峽庫區書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讓母親河永葆生機,為子孫后代留下碧水藍天的生態遺產。
上游新聞 譚柯 實習生 朱一帆 ??通訊員 申淑萍 陳登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