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環水抱、綠蔭蔽日、青磚黑瓦、庭院錯落……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有一個畬族聚居村,起名為半月里。4月19日,泰安市攝影家協會40名會員在協會牛靜濤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半月里村采風,感受畬族村落里的美麗風情。
半月里村民大多姓雷,是閩東地區現存畬族古跡最多的村莊,至今仍保存多座完好的古宅。整個村落里,畬族特色非常濃郁,房屋幾乎都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古老建筑。青磚黛瓦的風格,顯得古韻十足。村里的居民都是畬族,起名為“半月里”,被譽為“畬族歷史文化名村”,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據《2021中國統計年鑒》,畬族總人口為746385人,分布于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的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和浙江。
依山而建的半月里,建筑沿坡形成錯落感。身著畬族服飾的畬家小妹正順著石階往下走,服飾上的飾品不時發出聲響;畬族武術館吸引不少游客駐足,游客透過銹跡斑斑的門鎖和已有殘缺的窗框雕花感受畬族文化的魅力。
而那位年已94歲高齡的畬族老人鐘蓮嬌,與平常一樣,穿戴民族服飾,每天不間斷地為游客展示畬族文化,燒火做飯、織布縫衣,樂此不疲。
據記載,唐朝時期,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說法。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與客家方言接近。
“畬”字在《詩經》中便已出現,它讀y時,指剛開墾的田,讀sh時意為刀耕火耘。畬族之名,源于南宋時期畬民四處開荒種地的游耕經濟生活特點。(姚軍/圖 張子秋/文)
姚軍
山東省攝影家協會 會員
泰安市攝影家協會 會員
編發:泰安市攝影家協會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