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國會高票通過中越鐵路項目后,越方派人來華面談,而中方則是開門見山表明立場。那么,中越鐵路項目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這次越方代表來華又傳遞出怎樣的信號?
自2024年底以來,越南的鐵路建設動態頻繁引發關注。一方面,拖延多年的中越跨境鐵路項目,在越南國會以455票贊成、4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獲批,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另一方面,越南耗資670億美元的南北高鐵項目也“起死回生”,計劃于2027年動工。這兩大項目的推進,不僅標志著越南鐵路基建的加速,也折射出越南在技術自主與國際合作之間的復雜權衡。
中越跨境鐵路項目的推進,可謂一波三折。早在2017年,首趟中越班列從南寧駛向河內,但受制于越南鐵路軌距不統一,運輸效率始終受限,甚至于影響了自身經濟。此前,越南對歐盟出口的農產品因換軌耗時,運輸周期從15天延長至25天,嚴重制約外貿發展。
今年2月,越南國會正式批準了“老街—河內—海防”鐵路項目,計劃將其從米軌升級為標準軌,并與中國云南省對接,這條全長約390公里的鐵路設計時速最高160公里,總投資約83.69億美元,預計2030年竣工。項目獲批后,越南建設部部長陳宏明隨即訪華,與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部門會談,明確提出希望中方為項目可行性研究提供援助,并加快推動2025年底前開工。
中方對此展現了積極態度,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會談中強調,中方高度重視跨境鐵路互聯互通,愿為越方提供技術支持與經驗分享。交通運輸部部長劉偉則提出,雙方需落實紅河界河公路大橋、北侖河口自由航行區等配套工程,以提升整體運輸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中越已簽署6份合作文件,并計劃進一步簽署成立鐵路合作委員會、規劃同登—河內鐵路線等3份新文件,為項目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而與中越跨境鐵路相比,越南南北高鐵項目的推進更具爭議性。這條設計時速350公里、連接河內與胡志明市的1541公里高鐵,自2010年提出后因資金、技術等問題多次擱淺。2024年11月,越南國會以“適合國情”為由批準該項目,計劃2035年全線通車。然而,越南鐵路系統長期依賴進口機車,本土制造能力幾乎為零。
或許也是這個原因,此次越南在鐵路合作中也提出了一些訴求。公開資料顯示,一方面,越南希望借助中國的資金與技術推動項目落地。陳宏明訪華期間,呼吁中方提供無償援助、推動中企參與車輛生產與設備供應,并簽署項目貸款協議。
另一方面,越南在技術轉讓上態度強硬,甚至被指“得寸進尺”。據報道,越方要求中方在鐵路合作中轉移核心技術,并通過政策傾斜將項目分配給本土企業,引發對合作公平性的質疑。而且,這種既要低息貸款又索要技術的做法,恐怕也會破壞合作互信。
有分析認為,越南的鐵路戰略,始終夾雜著地緣政治的考量,南北高鐵項目吸引了中、法、日、韓等多國企業競逐。法國交通部長塔巴羅訪越時,承諾分享高鐵經驗與技術轉移;日本則憑借ODA貸款與越南保持密切合作。越南試圖在各方之間尋求平衡,既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又借競爭壓價并獲取技術。然而,這種“多方下注”的策略可能導致資源分散。例如,越南南北高鐵若采用不同國家的技術標準,未來整合難度將大幅增加。
此外,越南對美貿易的依賴也為中越合作蒙上陰影,越南近年通過擴大對美出口實現經濟增長,但此舉使其易受美國政治壓力影響。例如,若美方施壓越南采購波音客機,可能擠占中國商飛C919的市場空間,在鐵路領域,美國雖未直接參與,但其對越南的經濟影響力或間接左右合作進程。
總的來說,越南的鐵路雄心,既是其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也是地緣博弈的縮影,中越合作在“極高的政治決心”下穩步推進,但技術轉讓、資金分配、外部干預等挑戰依然存在。對于越南而言,如何在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間找到平衡,將決定其鐵路夢的成敗;對于中國,通過技術輸出與基建聯動深化區域合作,既是機遇,也需警惕潛在風險,未來,中越若能以務實態度化解分歧,鐵路合作或將成為兩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紐帶,為東南亞發展注入新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