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2024年以前,河南英語高考是不考聽力的,因為很多家庭困難的學生,根本沒有條件進行聽力和口語練習。
某大學的校長曾說,高考的試卷中不允許出現冰淇淋,因為一些窮困山區的孩子們就沒有吃過冰淇淋。
一位網友回憶,在中考時曾看見過一道抽水馬桶的物理題,要求學生分析馬桶的U型管道的作用。
這道題讓無數農村學生困惑,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見過抽水馬桶。
在電視劇《山花爛漫時》中,張桂梅老師讓孩子們寫下高考志愿;
這些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的女孩子們,寫下了“400分考清華大學”這樣一個在我們看來有些啼笑皆非的志愿。
可就算如此,她們中的一些甚至連清華大學都沒有聽說過。
她們不知道山的外面是什么,不知道400分這個對于她們來說已經是天花板的分數在外界意味著什么。
這些大山女孩,撕開了窮人最心酸的遮羞布:
你差的不是努力,也不是金錢,而是身處底層的低級認知和短淺眼光!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嗎?
我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為孩子的早熟、懂事、責任感而驕傲,可是這句話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謊言!
窮人家的孩子當家,就是為家里分擔家務、帶弟弟妹妹、將這個年齡本不該考慮的事情放在肩上。
父母們因為生計而奔波,得意于孩子的早熟,認為以后他們肯定會更聰明、更有情商、更會社交,但事實呢?
這樣家庭出身的孩子,只會因為因為父母的放任自流,陷入另一個死循環:
他們的“當家”只是將父母走過的老路重新走了一遍,對于未來的發展和向上躋身并沒有任何幫助。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父母化”,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被照顧和被關愛的角色。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孩子反而成為了家庭中的照顧者。
這些孩子承擔了一部分父母的責任,看似貼心和懂事,實則直接跳過了被關愛的年齡階段;
他們的心理發展就會停滯,甚至可能演變為心理創傷,影響人格發展。
認知帶來的差距
曾看過這樣一個視頻:一個爸爸分享自己的女兒出國旅游的日常,說自己的目標是在女兒12歲之前走遍整個歐洲。
在視頻評論區,一位id名為豆豆媽的網友說:
“孩子都上小學了還不抓緊時間學習,帶孩子到處旅游把學習都耽誤了,以后中考高考沒考個好學校就等著著急吧,你應該盡早讓孩子吃苦。”
沒想到,這位爸爸回復道:
“我女兒走國際生路線,中考高考都不需要,初中我就會把她送到英國讀私立,我的孩子不需要吃苦,家里的錢她三輩子都花不完。”
一段視頻,兩種生活,同樣也是兩種家庭教育方式,這不禁叫人感慨:我們永遠也不會擁有富人那樣的眼界!
在大學生畢業季,他人已經在準備招教、考公考編、內推等等,而你因為信息差根本不知道這些渠道;
看到行業風口你躍躍欲試,卻想起來自己微薄的家底,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發家致富。
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低社會經濟地位與更保守的決策思維有關。
在做決定時,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會下意識計算著自身的有限條件和競爭優劣勢;
同時,他們很可能也渡過了一個資源匱乏的童年,長時間得不到資源滿足,會讓他們在做決定時第一反應是避免損失,而不是獲得利益。
打破階級或向下兼容
有人說:“富人敢于投資、敢于讓自己的孩子不吃苦,憑的只是有人為他們兜底。”
普通人想要打破階級談何容易?也唯有讀書這一條最便捷的上升通道。
但就在幾天前,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例:
一位初中學歷的女生在面試時大氣控場,將自己的月薪從八千拔高到一萬。
她只有初中學歷,但是在業內已經有了7年的工作經驗,各個崗位都非常精通,甚至已經有了教導后輩的能力。
她大概率出身不高,也并沒有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可是她卻抓住了新媒體的風口,像一塊海綿一樣汲取著知識,成為業內高端人才。
在如今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只要你愿意去收集信息、走出自己為自己設下的牢籠,其實打破信息差也并不是什么難事。
他人的經驗可以為我們自己所用,富人的眼光也可以變成自己的見識,
當你發現自己脫離了僵固化的思維,轉而以成長的心態去面對一切,那么總有一天你會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