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耽車村位于平順縣東北部的濁漳河谷,是北耽車鄉下轄的一個村子。 北耽車鄉南耽車村,聽了這兩個地名,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一南一北兩個耽車,有什么關系存在嗎?
有!
如果說南耽車村是從北耽車村分出來的,可能不完全正確。但是,南耽車的人幾乎全是從北耽車而來,這是毫無疑問的。北耽車村是一個千年古村,它的南邊緊鄰的就是濤濤的濁漳河,古時候河為天塹,所以在河的南岸原來并沒有人家。
農民是以土地為生的,河的南邊有無盡的山林土石,有無限開墾土地的資源,于是就有膽大的村民想盡辦法過了河,在河對面開荒種田。開始是春、夏、秋三季有人過河種地收秋,后來干脆發展到在河對面掏窯建房,常住下來。長此以往,竟慢慢聚集成了一個不小的村莊。因為人多是從耽車村而來,于是便以河為界稱北岸的村莊是北耽車,而南岸的村莊就成了南耽車。
1、南耽車很美,坐擁著明山秀水
小時候讀文章,看到“村邊有一條彎彎小河”之類的敘述,羨慕的要死,因為家鄉所在的平順縣東南山區嚴重缺水,彎彎小河的模樣只在腦子里想象著它的美好。而平順縣“三區”(平順習慣稱漳河沿岸一帶為三區)卻有常年流淌不息的濁漳河水,因此上又被稱為太行水鄉,聽上去就很美。
南耽車村就在 太行水鄉中段, 濁漳河的南岸,共有236戶,645人,以張、段、許三個姓氏的人口為最多。 別看村子不咋大,卻是有山有水有樹林。
在河的南岸,整體是東西走向的大山又向北分出幾股陡峭的山脊,形成了南北向不深的幾個山溝。南耽車的先民們從河的北岸過來后就在東西相鄰的兩個溝里暫居,然后是常住下,自然形成了東溝和西溝兩個莊子。
溝里住的人多了,稀稀拉拉,或三五戶一簇,或一二十戶成一群,又慢慢形成了窯則丈、迪則凹、道二巖、土江樹底、腦辿、南腦草、筑凹、巖凹、大正凹、佛旮旯、高家峧等多 個小的自然莊。
因水無常形,原來居民 大多在高岸上居住,很少有在河灘附近。到了近幾十年,河水一直在變小,堤岸卻修筑得越來越堅固,在河灘平地處居住也很安全,就慢慢建設了不少的村民新居,現在成了全村最為集中的地方。其實,不管曾有過多少個自然莊,整體說來大方面就是三塊,東、西兩個溝加上村口河灘這一爿。
南耽車背靠的這座山,按方位在南,所處又高,老百姓便依習慣稱作南腦山。其實,人家還有一個響亮的大名,就叫明山。明山的確不是吹的,傳說有美景 十處:松峰集鶴、丹山露明、翠尖虎穴、澗下龍潭、巖崖見佛、紅霞晚照、煙云時封、銀河如帶、巉巖似錦、四時翠藹。
松樹山峰聚集仙鶴,紅色的山巒顯露光明,翠綠的山尖有老虎洞穴,山澗之下藏有龍潭,在山巖崖壁上能看見佛像,傍晚時分有絢麗的紅霞映照,云煙時常將山巒封住,天空中的銀河仿若一條絲帶,山巖如錦繡般絢麗,四季都有翠綠的霧靄籠罩。
登上明山頂,就仿若踏入了一幅潑墨山水長卷。
東邊,深澗峽谷,龍潭水幽百尺,水面偶有微風吹過,泛起層層漣漪,光影搖曳間,仿佛能窺見傳說中蛟龍蟄伏的身影。西側,松林絕峰千丈,潔白的閑云是這里的常客,時而纏繞在峰巒之間,為冷峻的山峰增添幾分溫柔與靈動;時而如輕紗般飄過樹梢,引得松枝沙沙作響,似在與云朵私語。
向北望去,漳河宛如一條蜿蜒的玉帶,靈動地環繞著這片山巒。河水滔滔不絕,向著東方奔涌而去,那雄渾的水聲,似是大自然奏響的激昂樂章,訴說著歲月的流轉與時光的故事。
立足之處,正是這赫赫有名的明山,又名錦峰,山腳處屋舍儼然,便是南耽車。今日登臨絕頂,極目遠眺,漫山松濤如綠色的海洋,此起彼伏,訇然作響,那磅礴的氣勢,令人心潮澎湃,所有的疲憊與煩惱都在這壯闊的景象中消散無形 ,只余滿心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贊嘆與敬畏。
此明山秀水之地,莫不就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
2、南耽車很苦,受夠了“窮山惡水”
哎!南耽車還真比得上桃源,甚至還要超過。去桃花源,山尚有一小口,盡管剛進入時比較窄,卻可通人。但去南耽車,以前是連一條路也沒有的。對,一條路也沒有。
南耽車村在濁漳河的南岸,和北耽車村隔河相望。舊時候,是沒有任何一條道路可以通到南耽車的。要想過河,就和八仙過海一般各顯神通,比如泅水,比如擺渡,比如浮橋,比如在水少的時候才涉水過河,再比如……干脆就不過河了吧。
濁漳河水流經南、北耽車村這一段時,水面比較開闊,流速平緩,水性好的人泅渡過河完全沒有問題,但不是所有人都是浪里白條,走水里和平地一樣。
據村里老人講,很久很久以前,在水流平穩的季節,村里百姓把幾只小船連起來做成浮橋,方便大家過河,但是冷不防洪水一來就被沖垮了。所以,從前南耽車和北耽車之間最主要的交通是通過擺渡船來進行的。在南耽車采訪時,偶遇在平順縣某機關工作的南耽車人張老師,他的手機里還保存著一張拍攝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的南耽車 擺渡船照片。
(張紅亮、張改玲二位老師提供照片)
看舊照,擺渡船上所站之人似乎不太像普通百姓,或許是某位縣里或者更高級別的領導干部到南耽車下鄉,某個媒體的記者正好按下了快門,留下了這段珍貴的記憶。如若是老百姓的日常,哪會有什么人去浪費一張膠卷,拍一張毫無意義的照片。
不管怎么樣,這段記憶是留下了,是存在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充分利用水源,在 濁漳河北耽車鄉這一段就上馬了好幾個水電站,蓄水,引流,攔壩。當時,在南耽車村西約百米處的漳河上修起了一條漫水壩,壩寬可以通車。也就是這條漫水壩 成了南耽車人近幾十年來走往外界最主要的通天大道。
濁漳河水流較小時,水通過引流渠流走,壩上完全可以正常通行;河水稍大些時,河水漫過壩體,但流速較緩,膽大的人也敢走,車行也基本不成問題;如果是洪水來臨,那就什么交通工具也不能走了,畢竟生命誠可貴。
所以說桃源雖好,到此一游尚可,常駐,進不來,出不去,豈不是監牢?!當然,這種話不能讓南耽車的老百姓聽見。事實上,在游客眼中的“明山秀水”,確實也是制約了南耽車村幾百年無法發展的“窮山惡水”。因此上,在平順縣整體脫貧之前,南耽車一直是平順縣的貧困村。
說到過不了河,村里一位女士記憶十分深刻。大約十幾年前,并不太遙遠,夏日里一天是她的生日,家里除了土豆什么菜蔬也沒有了。但是河里水大,壩上根本過不去,沒辦法就只好過了一個只有土豆的生日。在平順縣某機關工作的張老師也清楚的記得,上初中時要過河考試,父親拉著他泅水渡河。當時身高1.5米左右的他,腳尖都探不到水底,現在想起來,還常常后怕。
山阻 水隔,長期生活在這里,真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更多的是不便。人還是一種喜新厭舊的東西,什么美的東西看久了,也會審美疲勞。 更何況這山這水猛看上去盡管很美,其實有時候發起脾氣來也是驚天動地,駭人不已。一不隨心 ,或來個山洪,或來個滑坡,或來個塌方……
南耽車先民們從最初來到這里開始,就一直在改造、利用這山這水, 開田造屋的同時,植樹造林,加堤固壩,并 修祠建廟,祈求保護,總想著和這自然美景和諧共生。東溝的龍王廟、南腦山上的媧皇宮,都比大多數老百姓的房子要富麗堂皇。
但是,自然災害還是時有發生。1989年,南耽車一次山體塌方,曾把村上小學校和幾戶民房全部淹沒;七八十年代曾兩次興建的南耽車水電站都是被1982年的 洪水襲擊,廠房塌倒,機器受損,渠道淤積而停運,最終無法恢復生產。
因為這山這水,南耽車曾長期受限,無法發展。但是 ,即便如此,南耽車的老百姓其實也從沒有稱這山和水是“窮山惡水”,選擇這樣一個詞,也只是我在這里抱打不平,發泄一口憤懣之氣罷了。
3、南耽車很甜,沉醉于青山綠水
南耽車的老百姓盡管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但他們始終愛著家鄉的這山這水,從沒有任何怨言。所以才說有關南耽車不好的話語,最好不要讓村里的老百姓聽見。
因為愛,所以愛,所以無條件精心愛護、雕琢家鄉的山水。
南腦山頂原有古佛堂一座,不知創建于何時,因年久失修,在明朝中晚期坍塌了。游人路過時,常常會看見佛光閃現。于是村民 張安假借神仙托夢,張羅著重修廟宇, 塑了儒、釋、道三教圣人以及觀音的像,中途因財力不足而停工。后來村里的大戶許連科、段文煥帶頭召集眾人踴躍捐款,又修建了東、西角殿,塑了碧霞元君、女媧娘娘等像以及東西兩面的走廊。
所修繕的是廟宇而非景致,然而景致卻因此更加增色。150多年前,耽車人為了山林免遭破壞,就訂立 了為保護南腦神坡周圍松柏的懲罰制度,林內 不許牧放牛羊、采樵找香,以保證草木繁茂,形成幽山佳景。 清同治七年(1868)勒石紀念,1.4米高的石碑至今仍立在南腦山媧皇宮內處,警醒世人。
南腦山在耽車人民的愛護下愈加嫵媚動人,漸成為了南、北耽車兩個村的圣山,毀林伐木,那是絕對不會有的。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八的廟會,就是專為南腦山媧皇宮而設,一傳已是幾百年。即便如此,正值清明前后,天干物燥,村民們嚴格遵守護林防火規定,絕不帶火種進山,求得一方安全。
南腦山上3000 多畝的天然次生林,是以珍貴的白皮松為主,其翠綠的樹葉與潔白的樹干對比鮮明,舉目四望,松濤滾滾,碧波綠浪,景色壯觀,令人賞心悅目。林間一株松裹柏樹,被林業部專家鑒定有幾千年歷史,命名為 “中華霸王松”。此樹松柏兩種枝葉一樹同桿生出,底層為松樹葉,上層為柏樹葉,層次分明,枝繁葉茂,堪稱一大奇觀。
山下的水也被綜合利用,上下游建設的水電站、岸邊的水澆地以及稍下游一點的赤壁懸流名勝景區。黨的富民政策好,加強了地質災害治理,受害百姓搬進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小區;加大了產業扶貧興村,家門口就能掙上錢,安居樂業、共享發展成果。
往昔閉塞的南耽車村,如今實現了質的飛躍。雄偉的濁漳河大橋橫跨南北,將兩岸緊密相連;太行水鄉南線旅游公路貫穿東西,暢通無阻。這些交通動脈不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更是搭建起村莊與外界溝通的橋梁,為資源流通、產業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隨著資源的深度開發與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南耽車村成功摘掉貧困帽子,大步邁向致富之路。如今的村莊,經濟繁榮、生活富足,“康莊大道” 不再只是一個形容詞,而是南耽車村發展的真實寫照,生動展現了在國家發展戰略推動下鄉村振興的卓越成就。
在往昔艱難時日,“窮山惡水” 似枷鎖困住發展,讓南耽車嘗盡苦頭;后來,憑借生態優勢與人們的不懈努力,明山秀水的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綠水青山間,日子滿溢著豐收的甜、生活的甜,生態紅利讓這片土地重煥生機,處處洋溢著幸福滋味。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