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為發起中美關稅大戰,某些人開始重提“新廣場協議”構想,試圖將中國塑造成1980年代第二個日本。這種歷史類比背后,暴露出的是對國際格局變遷的認知時差。
所謂的“廣場協議”幾乎就是等同于對一個國家抄家級別的掠奪,前提條件是美國對中國有軍事、經濟、金融全方位的碾壓式優勢,美國人有這個底氣嗎?顯然沒有,從1985年紐約廣場飯店到2025年華盛頓國會山,全球經濟權力版圖的深層重構早已為“歷史重演論”畫上休止符。
1985年的廣場協議本質是“宗主國與附庸國的貨幣游戲”。彼時日本雖為經濟巨人,卻是政治侏儒:駐日美軍基地、和平憲法鎖鏈、半導體產業打壓的三重枷鎖,使其在談判桌上喪失了說不的勇氣。而今日中國手握完全不同的戰略籌碼,全球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地位、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占全球30%的制造業增加值,這些硬實力構筑起不可逾越的議價鴻溝。
一是中國早已實現經濟自主權的代際躍升。日本在廣場協議前對美出口占GDP的4.6%,而2024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降到14.7%。中國2024對美出口僅占GDP的2.83%。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內需市場已達美國規模的絕大部分,經濟戰略縱深遠超當年日本。這種結構性差異,注定美國無法復制“以市場換匯率”的施壓模式。
日本在1980年代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占比超85%,國民經濟深度嵌套于“華盛頓共識”框架?。而中國當前持有的美債僅占外匯儲備總額的一成有余,且擁有41個本幣互換協議支撐的貨幣防火墻?。金融戰線,數字人民幣試點覆蓋數億人群,構建起平行清算體系。
廣場協議的成功,建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余威猶存的時代背景下。當時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比重達70%,美國通過操控SWIFT系統即可左右他國貨幣命運。但如今數字貨幣革命與去美元化浪潮正重塑金融秩序: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覆蓋180個國家,40余國開啟本幣互換協議,黃金儲備多元化趨勢加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已從“全球指揮棒”降級為“區域影響力”。
二是中國軍事主權的有強硬屏障?!睹廊瞻脖l約》使日本喪失國防自主權,其軍費開支長期被限定在GDP的1%以內?。相比之下,中國2024年國防預算達1.67萬億元,殲-20量產速度超過F-35,形成西太平洋區域拒止能力,這是任何匯率施壓無法穿透的物理屏障?。
三是國際環境的范式轉換。2023年沙特對華石油人民幣結算、巴西阿根廷推進共同貨幣體系,這些標志性事件正在解構美元霸權的底層邏輯。當石油-美元循環出現裂痕,美國試圖通過匯率協議轉嫁危機的傳統路徑已失去現實支點。
在地緣政治層面,“全球南方”合作網絡打破西方圍堵,這種多維反制能力,不可能讓美國意圖得逞。
四是中國產業升級已經在路上。19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受挫源于核心設備依賴美國應用材料公司。而中國“新型舉國體制”推動半導體發展,中國2024年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已達38%;中國的產業發展使得任何試圖復制1980年代汽車產業打壓模式的操作都難以奏效。?
中國應對戰略擠壓的工具箱,展現出與日本截然不同的維度,使任何單邊施壓都面臨“七傷拳”式的反噬風險。
當美國試圖用1980年代的劇本演繹21世紀的貨幣戰爭時,忽略了一個根本性轉變:全球權力結構已從“中心-邊緣”模式進化為“多極網格”形態?。中國通過“雙循環”戰略構建的內生增長模型,以及上合組織、金磚機制等創設的制度性權力,正在書寫不同于廣場協議時代的博弈方程式?。
歷史從不是簡單的輪回,今日中國與1980年代日本的本質區別,不僅在于經濟體量的超越,更在于掌握了“發展自主權”這把破解霸權桎梏的金鑰匙。在百年變局的十字路口,試圖復刻“廣場協議”,都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