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南的一個小山村中,21歲的年輕女孩陳美麗,堅定地認為自己是流落到這里的金鳳凰,而父母則是將自己拐賣來的人販子。
陳美麗覺得,自己有漂亮的臉蛋、優雅的氣質,還有與家人完全不同的發色,怎么可能是兩個窮困農村人的親生孩子。
她認為,自己可能是城中某個富豪的女兒,現在的父母將她從城中偷了出來,強行留在身邊。
陳美麗自從有了這樣的想法,就開始每天和母親唐愛菊爭吵,她堅信自己的觀點,無論母親怎么告訴她她就是親生的,陳美麗都不肯相信。
她經常濃妝艷抹,到高檔小區轉悠,幻想著某一天和自己的親生父母相遇。
為了打破家里的謊言,陳美麗找來了記者,要求和父母做親子鑒定。
面對母親的指責,陳美麗只是不斷追問:“我的親生父母在哪里?”
她認為自己的美貌與家人的平庸格格不入;家里沒有她小時候的照片;以前家中窮困,某一年卻突然有錢,哥哥姐姐都去上了大學。
陳美麗還言之鑿鑿地說記得小時候有豪車來接她,只是被養父母給拒絕了……
唐愛菊無奈,在記者的安排下和陳美麗做了親子鑒定,結果無疑,陳美麗就是她親生的。
看到結果的那一刻,陳美麗崩潰了,她不愿意相信這個事實,憤怒地推開父母獨自跑開。
原來,在陳美麗15歲時曾經因為早戀失敗,感情之路受挫而性格大變,有時沉默寡言,有時暴躁易怒。
漸漸地,她開始相信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為了逼迫唐愛菊問出親生父母的下落,她還多次割腕,將自己弄得面目全非。
看完這個令人唏噓的故事,或許有人會感到可笑,也有人會感到無奈又可悲。
身份認同危機
“我是誰?我需要做什么?我有什么樣的人際關系?有什么樣的社會身份?”
我們時常在影視劇和老一輩的生活中聽到這樣的身份指代:
孩子他媽、孩子他爸、孩子爺爺、孩子奶奶、掌柜的、跑堂的、販馬的、賣菜的,不一而足。
每個人處于社會生活中,都會對自己產生一定的身份認同;
它代表個體對自我的主觀認識、評價以及接受程度,同時也代表了個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
在心理學中,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指出:
個體塑造自我同一性需要一系列不間斷的探索,學習和塑造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自己認知模式,建立起了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
同時,個體還接受著社會化的影響,不同社會文化環境塑造不同的價值觀,使得個體產生對于家庭關系、人際關系、道德底線等不同的看法。
一旦遭遇認知上的重大轉折或者重大災難,個體就有可能產生認知危機;
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產生懷疑,構建出另一個虛假的身份,以此來逃避現實的痛苦。
自我防御機制
曾經的一位女性來訪者向我傾訴過她童年一段難以釋懷的經歷:
在她很小的時候,大人會按照自己的審美為她挑選衣服和飾品,因為是個小姑娘,所以她的衣柜里最常出現的就是粉色。
可是這個女孩一點也不喜歡粉色。
無論她向大人們說過多少遍討厭粉色,她的媽媽還是會在逛超市的時候買回來幾件一模一樣的粉色或者玫紅色短袖;
并告訴得意地告訴她可以換著穿,不怕臟。
當她長大之后可以自己挑選衣服時,女孩對于粉色特外厭惡,連帶著不喜歡其他任何鮮艷的顏色。
她用黑白灰三色的衣服填滿了整個衣柜,大家都說她穿著老氣,不符合這個年紀的活潑。
連媽媽也訓斥她,說她沒個女孩的樣子,小時候明明那么喜歡粉色,怎么長大了就喜歡這些黑黑白白的?
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心理防御行為。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當遭遇挫折或沖突時,個體會通過各種心理防御機制來緩解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為了逃避痛苦,離開母親的控制,這個女孩選擇用衣著來進行反抗;
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不被接受的部分放大,以此來攻擊母親的教育方式和態度。
正因如此,過度的災難和痛苦帶來的也是過度的心理防御。
個體或投射自己的情緒、或虛構出另一個世界、或假裝身邊存在另一個人等等,會造成心理狀態的極度不穩定。
邊緣型人格障礙
當我們仍有正常的思維狀態時,進行客觀的事件歸因是很簡單的。
然而如果我們深受心理問題的影響,那么周圍的一切事件就好像經過了哈哈鏡的映照,變得扭曲而不符合常理。
就像開頭事例中的女孩,當其在早戀中受到挫折,在心理狀態極度不穩定的青春期,又缺少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她可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困境。
再加上日常的一些來自于他人無意的暗示和主觀上的信息整合,她這才堅定認為,自己是富豪的女兒;
作為富豪的女兒她才能獲得自我價值感,擺脫對自己的否定。
這樣的行為方式,有可能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精神疾病——“邊緣型人格障礙”。
它是一個介于神經癥和精神病之間的心理狀態,一般發病于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之間,可能是由于遺傳或者個體童年時期的壓力導致。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主要表現有:
1.人際關系極度不穩定甚至關系緊張,徘徊于過度理想化和完全否定價值之間。
2.無法認同自我身份,較低的自我價值感,自體的感受時常不明顯。
3.持續為想象中的或者真實情況下的被放棄而擔憂或努力。
4.長期精神空虛而無所事事,情緒變化不穩定,有時表現出不合理的暴躁易怒。
5.多次自殺行為,以及導致傷害到自己的沖動行為。
其實,任何個體無端的行為和心理扭曲,都是有跡可循的,一件件可悲的社會事件之下,都是一個在精神困境中掙扎的人。
這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個警示。
在我們關注物質生活的同時,更要注意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不要任其活在無人在意的角落中,包圍在心靈的陰霾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