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21日訊(編輯 胡家榮) 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了大超預期的“對等關稅”計劃。全球市場隨即開啟了避險模式,美股美債美元“三殺”,恒生指數一度單日跌幅創下了近25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不過中國對此不僅對關稅采取反制,而且亦對國內金融市場進行支持。
盡管市場短期可能對關稅本身的稅率數字逐漸“脫敏”,但美國在除關稅以外其他領域的威脅或對抗也不斷出現。其中,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威脅稱不排除將中國企業股票從美國交易所退市的可能。
大型中概股中僅有少數尚未“回家”
事實上,中美有關中概股上市和審計底稿的摩擦已有時日。2020年底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2021年底美國SEC依據該法案進一步出臺了實施細則。2022年3月,SEC依據這一法規將首批5家中資企業列入“初步識別名單”,標志著美國對中概股監管從制度建設正式步入了執行階段。
經歷了過去多年尤其是2022年“中概股退市風波”后,為了防范意外風險,絕大部分中概股,尤其是大型公司(如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等)均已通過“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方式回歸港股。
中金公司指出,已在港股上市的34家公司在美流通市值約1.4萬億港元,占比45%:12家為“二次上市”,如京東-SW、網易-S、攜程-S以及百度-SW(-S為二次上市;-W為同股不同權公司);22家為“雙重主要上市”,如阿里巴巴-W、百濟神州、貝殼-W及百勝中國。
在美上市的大型公司中,僅拼多多(PDD.US)等少數大型股尚未回歸,余下公司絕大多數為中小市值。
根據華泰證券此前的統計,拼多多、富途控股(FUTU.US)、滿幫集團(YMM.US)、唯品會(VIPS.US)、傳奇生物(LEGN.US)、好未來(TAL.US)、亞朵(ATAT.US)、信也科技(FINV.US)、極氪(ZK.US)均符合回港上市的條件。
中金也給出同樣的統計,并指出除上述已回歸或大概率滿足回歸條件的中概股外,仍有超300家中概股公司,市值總額3000億港元左右,多為中小市值公司,可能會面臨較大風險。
大公司未來的流動性風險相對可控
總結而言,面對潛在的退市風險,已回歸的大市值公司風險相對可控。中金測算的因為部分投資者無法轉換而出現的流動性缺口為3000-4000億港元,相當于1.5-2日的港股主板成交額(年初以來日均成交2542.4億港元),相對于這些個股的10天或者5天以內的成交。
如果因短期的流動性缺口造成沖擊,也可以提供更好的再介入機會,因為并非基本面所致,尤其是那些優質的頭部公司。
南向資金今年以來持續大幅流入,年初至今已累計凈流入超6000億港元,也有望成為承接中概股回歸資金需求的重要來源。
但是,對于余下的300家不滿足回歸條件的公司,可能會面臨較大風險敞口,如果港交所屆時可以進一步優化甚至放寬回歸條件,也有助于緩解部分壓力。
目前美資機構持有多少中資股?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口徑,美國投資者截至2023年底持有6222億美元,包含A股與海外中資股。這一數據雖然涵蓋美國各類型投資者,但相對滯后,僅截至2023年末。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投資者持有中資股約為6,222億美元,較2020年歷史高點的1.08萬億美元已明顯下滑,但仍為美國海外股票投資的第五大國家(僅次于英國、日本、加拿大和法國)。
考慮2023年底以來MSCI中國指數反彈23%,不考慮這一期間增減持的話,中金預計持倉規模可能達到7000-7500億美元。不過,由于投資者通過一些其他方式持股(如離岸金融中心等)或許無法被完全捕捉到,實際規??赡芨?。
相比美國財政部的口徑,中金公司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匯總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持倉情況。其匯總全球超3100家主要資管機構持倉中(主動+被動),截至2024年底持有中資股市值約7171億美元,其中美資機構占比51%,為3,708億美元,較2020年底高點的6,529億美元下滑4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