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期,廣州訓練基地“大思政”課堂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學員:來自學院及訓練基地的126名基層黨組織書記。與往年培訓的“常規動作”不同,今年《綱要》暨黨組織書記培訓首創性地將“大思政課現地教學”納入培訓一環。在這堂以“改革創新”為主題的大思政課上,126名書記重走“春天之路”,沉浸式回溯四十多年前的思想湍流,開啟一次“圳”能量再洗禮。這場“行走的大思政課”,為何讓學員直呼“解渴”?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01
“探尋春天的腳步”
“今天我們的大思政課主題是‘改革開放精神’,現地教學四個教學點依次是蓮花山公園、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某示范中隊、前海石公園。在路途中和各個教學點,會有教員、地方講解員和中隊官兵為大家講解……”
晨曦中,大巴緩緩駛出基地大門,3號大巴上主講教員何政浩起身為大家介紹當天的行程安排,并把教學內容和學員互動任務做了簡要介紹。
“各位同志,我們現在從白云區進入到黃埔區。歷史上黃埔區很牛,牛在百年黃埔軍校坐落于此。今天的黃埔區仍然很牛,它坐擁足足有80家上市公司,占到全廣州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的1/3!為什么這么多上市公司要落址于此呢?” 一路上,何教員化身“導游”,用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文地理知識巧妙銜接沿途教學點位,生動融入“改革開放精神”相關思政元素,讓學員“邊走邊看”中輕松長見識。
從廣州的基層社會治理,提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層治理智慧;從東莞歷次的產業轉型,得出要發展就要“勇敢走出舒適區”的結論;從深圳在建的前海·華發冰雪世界,折射“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一路上,何教員深入挖掘每一個思政元素,又自然地遷移聯系到“黨組織書記”的角色定位,讓大家達成“觸景生情——觸景生知——觸景生悟”的認知進階。
“從基地內‘培訓現場’切換到粵港澳‘改革現場’,這一路我們跟隨主席足跡,走進武警示范中隊、見證灣區發展成就、感悟改革開放精神……能夠深切地感到,每個地點、每個環節、每次互動都充滿組織者的巧思和用意,可謂‘處處有創新’。下一步,我們會帶著‘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改革開放精神回到‘育人課堂’,續寫好‘春天的故事’。”在見學路線的第三站——深圳沙頭角陸上邊界參觀武警廣東總隊深圳某中隊時,來自學院政治工作系軍事心理學教研室主任蘇曉雨坦言從本次大思政課教學活動設計中收獲很多啟示,對未來的思政育人“三進入”工作滿懷信心。
02
“諦聽春天的潮涌”
“本次參觀路線長,見學點位多,最讓我心潮澎湃的是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內,那張泛黃舊報紙上刊登的新聞——《思想非來一個大轉變不可》。”參觀見學途中,一位年輕隊干部感慨地掏出手機,向我們展示他拍下來的照片,“那是1979年元旦《南方日報》發表的社論,現在看看這句話,感覺跟我們本次《綱要》培訓的主題真是‘量子糾纏’了。”
他的觀點不僅代表著一線教員的觀點,也能代表許多一線“帶兵人”的觀點。參加《軍隊基層建設綱要》培訓暨黨組織書記輪訓,旨在提升機關依法指導、基層按綱抓建能力。要讓參訓學員在學思踐悟中收獲解決難題的“藥方集”,拿到抓建基層的“百寶箱”,真正成為按綱抓建的“明白人” “實干家” “百事通”,首先就必須轉變觀念,解放思想。
參訓書記之一、訓練基地考評中心主任鄢朝興介紹道,“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我軍的基層治理歷來強調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把基層治理活動變為官兵的自覺行動。當我看到展館內那則1978年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聞,我的耳畔仿佛還能聽到春潮涌動,啟示我們改革既要突破‘能不能’的技術關,更要攻克‘該不該’的思想關。”
基層黨組織功能要強化,有賴于書記隊伍建設的強化;而書記隊伍建設的強化,首要的是思想領先的強化。基層黨組織書記作為“領頭羊”,必須發揮領導干部身教示范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帶動官兵強化使命擔當,使大家前進有方向,奮進有動力,自覺把強軍之責扛在肩上、把強軍大局放在心頭。
03
“續寫春天的故事”
現地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留影感言”,黨組織書記們要用自己的手機鏡頭拍攝一張印象最深刻的照片,并附上簡短的感言。126張照片里,有蓮花山頂的綠意、展覽館內藏品的雋永、前海公園的春暉、沙頭角中隊哨位飄揚的紅旗、深中通道劃破伶仃洋的萬丈豪情……126份留言,更是用各自的方式,表達“續寫好春天的故事”的決心——
趕路去春天,腳步要快、包袱要輕。“我是一名新任教研室主任,黨務工作經驗不足是我的短板。這次培訓像一場及時雨,為我補齊了基層黨務工作的知識短板;今天的見學活動更像一劑清醒劑,讓我知道了改革從不是輕輕松松的告別,而是需要智慧與膽識的突圍。” 學院軍事法學系法學實驗室支部書記、主任丁穎如此說道。
新形勢下,青年官兵的現實思想、組織的體系架構、力量的組合編成、院校的內部關系都發生了變化,青年官兵思想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特點越來越突出,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新挑戰。堅持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就要拋開思想的桎梏,放下“我不行”的包袱,積極適應基層建設的新變化新挑戰,把握新時代基層治理的特點規律,增強為戰育人的科學性。
在春天眼里,沒有一棵草是雜草。“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安全就是法律’ ‘時間就是金錢’”這三枚印章不僅是深圳精神的具象化表達,更為基層黨組織建設指明了方向。作為黨組織書記,需將‘效率基因’‘法治意識’‘安全意識’‘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方案,改革奮進‘一個都不能少’,集體奮斗‘人人都是發動機’”。訓練基地政理政工教研室主任周士躍凝視自己所拍的照片,感慨地說道。
廣大官兵是部隊建設的主人,也是基層治理的主體。堅持基層至上、士兵第一,就是要充分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帶著深厚感情做工作,著力增強基層內生動力和工作主動性。
像春天一樣,再次出發。改革者的腳步不為山海所阻隔,創新者的目光永遠錨定星辰大海。“大思政課”何嘗不是突破傳統思政小課堂“封閉化”“懸浮化”困境的改革創新?當“大思政課”打破教室邊界,將紅色場館、改革現場、科技創新陣地等轉化為“情境課堂”,學員就能在觸摸歷史脈搏、參與社會治理、服務強軍戰略中實現“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轉化升華。
“本次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中嵌入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是一次大思政課與基層黨建之間的雙向奔赴、雙向賦能。”本次見學帶隊領導、學院大校副政委兼紀委書記楊玉明介紹道,“‘大思政課’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的創新載體,是思政課育人模式和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貫徹《綱要》應堅持的原則之一是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善用大思政課,讓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員實際、貼近社會生活、貼近時代發展,能夠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成為思政育人的重要助力。‘大思政課’建設所帶來的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內容的更新、教材體系的拓展、教學方法的迭代以及師資隊伍的多元化,都呼喚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改革創新;而軍隊院校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的建設、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發揮也將反哺‘大思政課’建設,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
據了解,學院第二批《綱要》暨黨組織書記培訓計劃已經開始。下一步,訓練基地將繼續以“鑄魂育人、為戰育人”為工作主線,持續深耕基于“融合+聯合+結合”理念的大思政課實踐教育品牌建設。在拓展“行走”的邊界中,挖掘更多蘊含思政教育價值的場所與資源;在創新教學模式中,融合數字化前沿技術,讓學員更身臨其境地感悟思政課魅力,不斷完善現地教學的模式,強化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立德樹人協同效應,不斷提高鑄魂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周青
攝影:訓練基地新聞文化室
總 編:劉明勇 熊先浩
主 編:王 超
責任編輯:姬一鳴
執行編輯:張嘉家 姚樂恒
本期編輯:姬一鳴
本期校對:黃慶城
您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