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韓建軍 通訊員 阮宏霞 文/圖)四月春光盛,求知正當時!為深耕科學教育沃土、厚植文化傳承基因,4月18日,商洛市第三十三屆科技之春“科普大篷車+博士進校園”暨商洛學院“雙百工程”科技志愿服務、“纖鑄紙韻”主題活動走進商南縣城關希望小學,為300余名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普與文化盛宴。
科技前沿:啟迪創新思維
活動在商洛學院數學與計算機應用學院屈正庚教授帶來的《計算思維,科學家思想引領未來》講座中拉開帷幕。屈教授巧妙以孩子們熟知的“哪吒”電影片段切入主題,瞬間抓住全場注意力。講座中,他圍繞“為何計算機成為社會剛需、什么是計算思維、計算思維有哪些特征、其核心組成包含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典型案例”五大維度展開,特別以“西紅柿炒雞蛋”的烹飪流程拆解和“高德地圖”的路線規劃邏輯為例,將抽象的計算思維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生活場景,引導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理解算法邏輯與問題拆解的科學思維方法。現場氣氛熱烈,互動踴躍,掀起陣陣“頭腦風暴”。
隨后,商洛學院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特種紙領域青年科學家李衛衛博士,以《紙比鋼硬!中國科學家如何用“纖維密碼”打破美國封鎖?》為題開講,用真實的案例講述從蔡倫的樹皮麻頭到我國特種紙領域領軍人物張美云教授的芳綸纖維,告訴孩子們雖跨越兩千年時空,但中國人始終在用“紙”書寫文明的韌性,當“紙比鋼硬”的傳奇照進現實,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技術的逆襲,更是一個民族在科技長征中永不言棄的精神圖騰。當他展示那片薄如蟬翼卻堅韌異常、能承受百斤重量的特種紙時,孩子們的目光中滿是驚嘆,不僅看到了紙張纖維的精密構造,更感受到了中國科學家勇于挑戰、突破技術封鎖的奮斗精神。深入淺出的講解、妙趣橫生的實驗,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技夢”的種子。
紙韻之美:傳承千年智慧
在“纖鑄紙韻”主題實踐課上,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悄然上演。李衛衛老師化身“古法造紙傳承人”,從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的歷史故事講起,帶領孩子們解鎖傳統造紙工序。孩子們擼起袖子,化身小小工匠:將浸泡軟化的碎紙搗成細膩紙漿,用特制竹簾在漿池中輕輕一舀,再添加鮮花和干葉點綴,待水分瀝干后小心翼翼揭開——一張張帶著草木清香的手工紙漸次成型。當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紙張上浮現出纖維交織的天然紋理,孩子們眼中滿是驚嘆:“原來一張紙里藏著這么多智慧!”
融合之力:共繪成長藍圖
當科技的理性之光與文化的感性之美交相輝映,碰撞出的是素質教育的璀璨火花。此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聽科學”中領略科技魅力,更在“做紙張”中觸摸歷史溫度,實現了從“知識輸入”到“實踐輸出”的深度轉化。正如該校負責人在活動致辭中所說:“科技是走向未來的翅膀,文化是扎根大地的根基。希望同學們既能仰望星空探索未知,又能腳踏實地傳承文明,做有科學素養、有文化底蘊的新時代好少年!”
據介紹,此次活動為該校進一步落實“五育并舉”、打造“科技+文化”特色品牌注入了新活力,讓校園成為孕育創新思維、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力場,進一步激發了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澎湃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