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記者 高倩
一聲悠遠的三弦劃破寂靜,雪域高原上,跨越京藏兩地的真情流淌,升溫……4月18日至20日,話劇《遠方的拉薩河》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迎來首演。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重要節點,這部由北京演藝集團、北京援藏指揮部、拉薩市城關區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作品,用舞臺藝術為時代發展留痕。
《遠方的拉薩河》劇照。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 攝
有閃光有“不足”,人物很立體
凈水工程受阻、學校選址爭議、工地施工不順,話劇《遠方的拉薩河》開篇,各種問題接連發生,援藏工作的緊張繁重就此展開。圍繞援藏干部在拉薩的工作和生活經歷,《遠方的拉薩河》從細節切入,塑造了鮮活而接地氣的人物群像。
程燕杰、曾超、宋亦樂、周旭峰……一個個角色帶著樸實風趣的口音登場,親切得如同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朋友。這些援藏干部既要圓滿完成工作任務,也要處理家庭、感情等方面的壓力,他們并非完人,而是有缺點,有牽掛:年輕的曾超意氣莽撞,熱血上頭,險些把自己置于絕境;周旭峰未能如期返家,“害怕”得要讓同事打電話給妻子試探轉達;程燕杰工作上雷厲風行,但感情上一度坎坷……小小的“不足”并未折損人物的可愛可敬,反而更能喚起觀眾的共鳴。
在表現民族團結主題時,除了依托演員的表演,主創團隊還加入一些有趣的設計。比如,北京曲劇《數唱》的俏皮韻律與藏族酒歌《幸福的邦錦花》互嵌,三弦與扎聶琴、嗩吶與加林諧鳴,主題曲《遠方的拉薩河》糅合原生態藏語女聲的演唱與京味饒舌,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這種提煉式的表達手法貫穿整場,橫亙始終的一條藍色光帶是全劇的視覺主軸,它既象征滋養了一方土地的拉薩河,也是民族相親的真情凝聚的橋梁。
摒棄“高大全”,喚起強共鳴
臺上,《遠方的拉薩河》演繹著悲歡離合;臺下,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奚瑞香的思緒中飄過很多畫面——在拉薩時,奚瑞香每天上下班都要路過拉薩河。她想起了拉薩河夏日豐沛的河水、長飛的鳥雀,也想起了自己在拉薩市實驗小學手把手教過的孩子們。“只要教他們一天,我就要全心全意努力一天。”奚瑞香的描述沒有夸張的辭藻,回到北京快兩年,高原的陽光還留在她的膚色里。奚瑞香的丈夫劉志林是第八批援藏干部,比她更早去往拉薩。這批“援友”拉了一個群,群名就叫“拉薩河畔”。
“我們走訪了很多援藏干部,做了大量采訪。”編劇蒲遜說,這部劇2023年底確定題材,2024年赴西藏采風,實地考察北京援藏30周年成果展、凈水工程、牦牛養殖基地等項目,廣泛收集素材。蒲遜堅決避開了“高大全”式的角色塑造,著重讓英雄落地為帶著煙火氣的普通人。比如,現實中,劉志林、奚瑞香夫妻倆之所以沒有同期援藏,是因為家里還有年幼的孩子,這份對家人的惦念,生動真實地縈繞在《遠方的拉薩河》里。
導演傅勇凡同樣要求“有血有肉”,讓整臺演出“用靈魂和情感與觀眾互動”。《遠方的拉薩河》的演員班底來自北京市曲劇團,傅勇凡用了大量時間磨掉演員身上地方戲與程式化的味道,“靠近人物的內心,這一點尤其重要”。
“在北京對口支援拉薩的30年中,1280多名援藏干部經歷了身體挑戰和精神洗禮。”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說,“其實,在真正走近他們時,我們對這個群體的感受并不是很鮮明,但隨著創作的推進,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他們有著天然的樂觀精神,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把自己熱情地奉獻給這片土地,這些故事非常值得我們用文藝作品來書寫。”
董寧介紹,近年來,北京演藝集團的“文化援建三部曲”已相繼推出援疆、援青原創大戲《五星出東方》與《高原上的黑眼睛》。這一次,《遠方的拉薩河》再續文藝作品記錄時代的使命,不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文藝應有的力量。
來源: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