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身邊是不是藏著好多“雙面人”?
白天西裝革履,出入高檔場所,活得那叫一個精致;晚上,指不定藏著啥不為人知的瘋狂念頭。
今天介紹的這部電影,主角白天是華爾街精英,夜晚卻化身冷血殺手,在虛偽與暴力間瘋狂切換。
他瘋狂追逐物質,卻被物質異化,最終在虛榮與孤獨里迷失。
這背后的故事,可比表面精彩多了,咱一起來瞧瞧。
《美國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 | 豆瓣7.9
本片于2000年上映,是一部以20世紀80年代末紐約華爾街為背景的黑色心理驚悚片,由瑪麗·哈倫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
劇情介紹:
影片圍繞年輕有為的股票經紀人帕特里克·貝特曼展開,他白天是光鮮亮麗的華爾街精英,夜晚卻化身冷血殺手,游走于虛偽與暴力的雙重人格之間。
帕特里克出身于富裕家庭,畢業于哈佛大學,憑借父親的背景年紀輕輕便成為金融公司副總裁。
他過著極度精致的生活,每日嚴格遵循護膚、健身、社交的精英標準,卻在光鮮外表下隱藏著扭曲的靈魂。
一次餐廳訂座風波中,同事保羅·艾倫因能預約到帕特里克渴望的黃金時段座位而令其心生怨恨,最終在酒精與嫉妒的驅使下,帕特里克將保羅誘騙至公寓殘忍殺害。
隨著暴力欲望的膨脹,帕特里克的犯罪手段愈發殘忍。
他不僅對流浪漢、xing工作者痛下殺手,甚至將前女友、應召女郎等人騙至公寓nue殺。
影片通過多處細節暗示其暴行可能源于精神幻想,例如他從不清理現場卻從未被警方追查,秘書發現其抽屜中的殺人日記涂鴉,以及保羅公寓被轉售后新住戶的詭異互動。
然而,帕特里克在沖動殺人后曾向律師坦白罪行,卻因無人相信而被視為精神失常。
影片結尾,帕特里克在電話中向律師聲嘶力竭地證明自己的殺人事實,卻在對方漠然的態度中徹底崩潰。
當他回到保羅的公寓,發現曾經的藏尸地已被翻新出售,最終在精神迷離中走向未知的結局。
影片通過帕特里克荒誕而血腥的雙面人生,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物質至上價值觀對人性的異化,以及精英階層在虛榮與孤獨中逐漸迷失的生存困境。
影片評價:
克里斯蒂安·貝爾演的那個帕特里克·貝特曼,白天是光鮮亮麗的華爾街精英,晚上就變成冷血殺手,這雙面人生看得我直冒冷汗!
這哥們兒就是消費主義的完美傀儡,天天沉迷于健身、護膚、高檔餐廳,名片都得是頂級的。可這些玩意兒能給他帶來啥?
啥也沒有!就是個空殼子,為了維持那點可憐的社會地位,活得跟個機器人似的。
同事名片比他精致點,ji女說他公寓不夠豪華,他立馬就炸毛,殺人泄憤。
這哪是殺人啊,分明就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大爆發!
電影的敘事也特別有深意,貝特曼的罪行到底是真是假?
沒人知道,也沒人在乎。
律師否認,血跡消失,保羅還“復活”了,這整個故事就像他的精神崩潰產物。
但導演瑪麗·哈倫根本就沒想讓我們解謎,她想讓我們看到的是更殘酷的現實: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只在乎表象,誰管你靈魂是不是已經爛透了!
片中貝爾的表演真的太絕了,優雅和癲狂在他身上完美融合,說惠特尼·休斯頓和謀殺細節的時候,那語調,簡直就是在諷刺那些把藝術和暴力都當成身份裝飾的精英階層。
最讓我震撼的是他殺戮后對著鏡子說的那句話:“我的痛苦恒久不變,但至少我能讓它看起來很美。”
這簡直就是瘋狂的美學啊!
《美國精神病人》的恐怖不在于血腥,而在于它描繪的世界,至今還在我們身邊上演。
咱是不是也成了新時代的“貝特曼”?細思極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