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要飯的似的,弄一身灰在這擠唄”“誰穿這么臟到這擠來”“中國有句話叫笑破不笑補” ……近日,一段北京地鐵5號線乘客頻繁辱罵鄰座乘客的視頻流傳網(wǎng)絡,引發(fā)網(wǎng)友憤怒。
事情在網(wǎng)絡的關注下很快發(fā)酵,隨后視頻中的罵人者遭到了處罰,據(jù)北京公交警方4月19日通報,違法行為人趙某峰(男,61歲)因座位問題,與鄰座兩名乘客產生糾紛,期間多次辱罵乘客,擾亂乘車秩序,后被其他乘客勸開,已依法對趙某峰行政拘留。
罵人者被處罰,也引來了網(wǎng)絡的一片叫好。公然歧視身上有“泥土”的人,這實在是挑戰(zhàn)人們的樸素情感——這可能只是一位為了生活而風塵仆仆的人,身上的泥土,也只是他努力生活的痕跡,這樣的人又憑什么要被歧視呢?從這個意義上說,“一身泥土”終究只是個象征,每一位勞動者何嘗不都是這樣呢?而這也是歧視引發(fā)眾怒的原因所在。
罵人者固然令人憤怒,但是在事件中還有特別的亮色:一名女乘客挺身而出,進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著,就別坐這兒了,我愿意跟他挨著。”隨后,女乘客又輕聲安撫鄰座乘客:“沒事兒。”
這正義而溫情的一幕,同樣令人倍感欣慰。此后不久,“我愿意跟他挨著”也成了一條網(wǎng)絡熱搜,無數(shù)網(wǎng)民爭相轉發(fā)。這或許也展現(xiàn)了一種文明的水位:令人遺憾的景象無法完全避免,但尊重勞動者仍是社會的主流,是全民的共識。人們在用這種方式,安撫這位遭受攻擊的普通人,也在安撫世道人心。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發(fā)這么大的熱度,或許也是人們在投射某種理想的期待。城市越來越現(xiàn)代化,越來越講究整潔有序,但人們始終期待這種不斷變得“高級”的設施,能夠更好地關照普通人。
近些年類似的正面案例也不少。比如在重慶有一條“背簍專線”,地鐵每天都會被賣菜的菜農果農們擠得滿滿當當,曾有市民提議禁止,卻被重慶軌道交通明確拒絕;2024年,有市民投訴廈門前埔圖書館長期有流浪漢出現(xiàn),當?shù)睾藢嵵蠡貜头Q“系普通讀者”,沒有影響他人,并表示“每一位公民都有進圖書館閱讀的權利,不能拒絕他入館,但對于個人衛(wèi)生等問題,會持續(xù)關注和提醒”。
這些案例都曾引發(fā)不小的網(wǎng)絡關注,相關單位的表態(tài)也收獲了好評。原因也很簡單,這符合一種人們對城市的期待——城市當然要整潔、光鮮,但更要包容、溫情,對所有群體都應當一視同仁地敞開懷抱,這才是文明應有的水位。
所以,地鐵辱罵乘客事件,也是一面文明的鏡子。它照出了一些人依然抱有偏見,抱有不合時宜的優(yōu)越感;但另一方面也照出了社會的理性、有同理心的大眾。人們不僅要譴責這位惡語傷人者,更應該對文明方向進行一次錨定:所有精致的文明,又何嘗不是從泥濘和辛勞中生長出來的呢?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都應當關懷所有塵土滿身的勞動者,和他們真正的“挨著”。
特約評論員 易之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