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三方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議,抗美援朝戰爭正式落下帷幕。130多萬志愿軍將士本應第一時間歸國,接受歡呼與掌聲,然而,一個棘手的難題卻擺在了眾人面前: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該如何妥善安置?
中央出于多方面考量,決定讓志愿軍繼續駐扎朝鮮。一方面,李承晚未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南朝鮮不時派遣特務在非軍事區搞破壞,且美國以經濟建設為由駐軍南朝鮮,對北朝鮮構成威脅。志愿軍留下,既能幫助朝鮮重建家園,又能防范南朝鮮再次挑起戰火。另一方面,130萬大軍突然回國,其衣食住行將給尚未從戰爭創傷中恢復的中國帶來巨大負擔。
在駐扎朝鮮的5年里,志愿軍將士放下槍桿,拿起工具,投身建設。他們修建4000多座鐵路橋梁、4.5萬間民房以及多座大型水庫。在1954年朝鮮鬧饑荒時,志愿軍省吃儉用支援糧食。同時,他們修筑防御工事,為朝鮮防御體系奠定基礎。
隨著時間推移,1957年底,朝鮮境內的志愿軍僅剩20多萬人。此時,金日成提出志愿軍撤離事宜,中朝雙方就撤軍問題展開商議。但撤軍后美軍進犯的隱患如何解決?經過溝通,雙方決定由金日成率先提出撤軍請求,中朝發表聯合聲明,借助輿論壓力迫使美國退兵。
然而,當時仍有25萬志愿軍留在朝鮮,安置問題再次成為焦點。1958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軍委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志愿軍司令員楊勇經過深思熟慮,向彭德懷提交報告,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建議。他提議,3月中旬先撤出駐扎在前線的第 16軍和23軍,以此擴大撤軍的政治影響,并觀察“聯合國軍”動向,若無異樣,再陸續撤離其他部隊。
在部隊去向安排上,楊勇建議將第19兵團并入人員匱乏的濟南軍區,充實其機構;在長春設立吉黑軍區,此地靠近朝鮮,便于觀察局勢、及時支援;志愿軍一級指揮機關并入武漢軍區,作為機動指揮力量應對意外情況。這一“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間”的撤退方案,經過細致修改,最終獲得認可。
歷史上,秦朝統一六國后,面臨著安置大量軍隊的難題。秦始皇將部分軍隊派往邊疆戍守,鞏固邊防;部分軍隊投入到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如修建長城、馳道等。這種安排既解決了軍隊安置問題,又促進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楊勇對志愿軍的安置建議,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從大局出發,充分考慮實際需求。
按照計劃,志愿軍分三批撤離朝鮮。1958 年10月25日,最后一批7萬志愿軍踏上歸途,這一天恰好是志愿軍出國作戰8周年紀念日。離別之際,朝鮮民眾熱情送別,有人贈送人參,有人親手制作鞋子。志愿軍回國后,受到周總理和20萬民眾的熱烈歡迎。他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展現出的英勇無畏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歷史長河中,被人們敬仰與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