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是其中的一部分,作戰區域主要在太平洋和周邊國家,由日本和以美國為首的盟國交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實力強大,擁有航母、潛艇、戰列艦、輕重巡洋艦、驅逐艦,這些艦艇中,噸位小的主要對海打擊武器是魚雷。
九三式氧氣魚雷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裝備的魚雷型號為九三式氧氣魚雷,這是一種熱動力魚雷,特點在于用純氧代替空氣作為魚雷的助燃劑。這種魚雷的優點在于推進劑燃燒充分,能顯著增加魚雷的航速與射程,不但節省推進劑,還有助于增加魚雷的裝藥量。九三式氧氣魚雷研制時間為1933年,于1936年列裝部隊,生產單位是位于吳市的吳海軍工廠。這種魚雷由彈頭、氣槽、前浮具、引擎室、后浮具、尾舵和螺旋槳組成。
九三式魚雷尾部
九三式魚雷全長9米,直徑610毫米,重量2700公斤,最高速度48節,最大射程20000米,彈頭裝490公斤九四式炸藥。該魚雷裝備日本海軍最上級重巡洋艦、球墨級輕巡洋、夕云級驅逐艦、島風級驅逐艦等眾多型號的軍艦。九三式魚雷憑借高航速、長射程以及更強的破壞力,在戰爭初期給盟軍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這種魚雷首次大規模使用,是在1942年2月27日的泗水海戰。這天下午16點10分,日軍艦艇發射九三式魚雷,將荷蘭海軍科特納爾號驅逐艦炸成兩截而沉沒。晚上23點,日本海軍朝荷蘭海軍發射大量九三式魚雷,擊沉了爪哇號輕巡洋艦,以及旗艦德勒伊號輕巡洋艦,荷蘭艦隊司令杜爾曼少將戰死。
在1942年8月8日的薩沃島海戰中,日本海軍第八艦隊趁著黑夜偷襲停泊于圖拉島的美、澳聯軍,這次戰斗擊沉、重創盟軍5艘重巡洋艦。
1942年11月14日的瓜島海戰,日軍第二艦隊利用九三式氧氣魚雷航速高的優勢,擊沉美軍2艘驅逐艦,重創了2艘驅逐艦。在接下來的戰斗中,日軍的九三式魚雷在鐵底灣擊傷了美軍新奧爾良號等3艘重巡洋艦。在其他地方,日軍裝備的九三式魚雷也取得了一些戰果。
隨著航空技術的突飛猛進,航空母艦成為戰場的主角,其艦載機作戰半徑達數百公里,射程只有區區20公里的九三式魚雷根本無法相比。在美軍艦載飛機和艦艇的打擊下,一艘艘配備九三式氧氣魚雷的日本軍艦被擊沉。1943年11月26日在圣喬治角,3艘逃命的日本驅逐艦發射九三式魚雷反擊,結果一個目標也沒擊中,而3艘日艦全部被擊沉。
到戰爭后期,垂死掙扎的日本海軍將一部分九三式氧氣魚雷改造成自殺式武器,但面對敗局也無力回天。從1937年全面量產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九三式氧氣魚雷總計生產了約2700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