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曾炟4月20日報道:19日下午,一場備受矚目的文學盛宴在朵云書院?戲劇店拉開帷幕。著名作家蘇童攜其長篇新作《好天氣》,與編輯家程永新、評論家張學昕和青年作家葉子齊聚一堂,共同舉辦“好天氣,又見蘇童”——《收獲?長篇小說 2025 春卷》分享會,與讀者們暢聊文學與創作。
《好天氣》是《收獲?長篇小說 2025 春卷》的重磅作品之一,小說聚焦江南郊區一個叫“咸水塘”的地方。這個城郊接合部的“咸水塘”,隔開了城與鄉兩個界限分明的世界,一邊是塘西村,世代以殯葬業為生,一邊是塘東街道,屬于城市。兩邊同樣叫作“招娣”的兩位母親,在同一天同一家醫院分別生下了一個男孩和一對龍鳳胎,由此展開兩家宿命般恩怨糾結的故事……作者以精細入微的筆觸探入市井紅塵,穿越二十年的歲月,見證世道人心的殘酷和溫暖,遇見每個人生命記憶中的好天氣好朋友好心情。
分享會上,蘇童率先揭秘了《好天氣》背后的創作故事。他坦言,這部作品始于 2014 年,最初設想是創作一首對中國郊區的挽歌,構建新時代的《聊齋志異》,后經多次修改壓縮篇幅,最終于去年完成。
他還透露,這本書最初的名字叫《咸水塘史》,“我原來自己覺得咸水特別適合高大上的品位,但發現我所有北方的同學一聽《咸水塘史》這四個字流露出非常茫然的表情,為什么要叫這個名字?搞不清楚塘是個什么東西,是什么概念?”
那到底叫什么好呢?蘇童表示,小說里面有很多縣城的名字,寫到很多天氣,白天氣、酸天氣,他還想過叫《白天氣》,但又想到美國作家德里羅寫過一個小說叫《白噪音》,很有名,這樣就有點重復。于是,就最后定了這本書叫《好天氣》。
“讀這個小說讓我想到布爾加科夫《大師和瑪格麗特》,把幻想和現實融為一體的寫作,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看起來不屬于主流,但這部作品可以媲美《大師和瑪格麗特》。”程永新從編輯視角分享了對《好天氣》的獨特見解。他稱贊該作品好讀且充滿深度,小說中現實與超現實的交織描寫令人驚嘆,其豐富的內容、深刻的精神探討,可媲美經典作品《大師和瑪格麗特》。同時,他高度評價蘇童對人物的刻畫,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栩栩如生,作品中更是金句頻出。
張學昕從評論家角度分析,指出《好天氣》在敘述理念上的變化,通過靈異元素的運用,挑戰現實與理念,隱喻和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賦予小說更深層次的內涵。“《好天氣》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地方,在整個小說的敘述里面,他的理念發生的變化。我在做評論的時候用了一個‘靈異密碼’的說法,最早他寫過鬼魂的小說是短篇《櫻桃》。”
在葉子看來,她覺得這本小說的敘述視角很特別,“他講了‘我’,大多數小說作家當使用第一人稱‘我’的時候,會試圖讓讀者了解‘我’身上的事情,但《好天氣》中‘我’,我看到的‘我’父親、‘我’母親、‘我’弟弟的故事,唯獨沒有‘我’的故事。”
另一個讓葉子深有感觸的是小說中的提到女性的故事。《好天氣》從線索上來講是一個找兒子的故事,但這個小說的靈異這條線索是完全女性的,就是那個不被重視的姐姐——“招娣”。“為什么中國人用這么多的‘招娣’‘喊娣’‘喚娣’,尤其在父母眼里,他們覺得女孩子的存在就應該帶一個‘娣’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能是中國特別的現象,幾千年來的鄉村文化,男尊女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習俗,是某種思想,這種思想是特別有害的。”葉子分享道。
值得一提的是,《收獲?長篇小說 2025 春卷》除《好天氣》外,還刊載了七堇年的非虛構《從“巴蜀哥尼亞”到巴塔哥尼亞》、徐風的散文《器隱錄》等佳作。此次分享會作為“收獲首發”品牌系列活動的首場,意義非凡。活動最后,《收獲》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進行交接,預示著《好天氣》將以圖書形式與更多讀者見面。這部充滿魅力與深度的作品,有望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廣大讀者期待與品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