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工布江達縣社區工作人員向群眾發放宣傳品。文/圖 記者 劉楓 謝筱純
基層治理事關千家萬戶,是發展的基礎性工程。近年來,林芝市工布江達縣以社區大黨委建設為抓手,通過完善組織體系、創新服務載體、深化智慧管理,推動形成“組織聯建、資源聯享、治理聯動”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為提升發展效能聚勢賦能。
織密組織體系,激活基層治理“紅色引擎”
按照“區域統籌、條塊協同”原則,工布江達縣著力創新組織架構,擴大治理“朋友圈”。由縣委統籌、縣委組織部和社工部牽頭,全面整合縣城黨建資源,推動黨建互聯共建,建立健全“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果林卡社區共治組織架構,推行“1+5+N”大黨委模式: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聯動轄區機關、學校、企業、商圈、社會組織5類主體黨組織,吸收N名駐區單位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建立“雙向需求清單”和“資源服務清單”,實現“組織搭臺、多方唱戲”。
同時,健全運行機制,織密責任“一張網”。通過建立“月聯席議事、季考核評價、年述職評議”制度,將駐社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情況納入黨建考核,明確4項權責事項。2024年累計召開聯席會議12次,推動解決停車難、物業糾紛、用水用電、冬季供暖等民生問題70余件,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在強化陣地建設上,工布江達縣將社區劃分為8個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10名,整合公安、市監、住建等部門數據,建立“人、房、事”動態數據庫,從而延伸了服務“觸角”。其中,通過試點“智能感知系統”,在重點區域安裝煙感報警、井蓋監測等物聯設備57個,2024年預警消防隱患11起,問題處置效率提高70%。
優化服務陣地,構建黨群服務“暖心矩陣”
工布江達縣堅持標準化建設,推動服務“零距離”。立足黨建引領,緊扣“共建、共治、共享”思路,在縣步行街建成果林卡社區鄰里服務中心,按照“一廳多室”功能布局,設置“一站式”服務大廳、紅色書屋、調解室等功能區,整合社保、民政等8大類15項高頻業務“一窗受理”,辦事時限壓縮60%。在此基礎上,同步建設“24小時自助服務區”,配備維修、健康輔助、應急、共享藥箱等工具用品和設施,惠及群眾600余人次。
項目化運作是解鎖需求“精準度”的重要依托。對此,工布江達縣積極推行“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模式,聚焦“一老一小”、新就業群體等需求,創新設立“五點半課堂”“長者食堂”“小哥充電站”等特色服務項目8個;開設“健康小屋”,配備感冒發燒、跌打損傷等常用藥品,免費為老年居民提供血壓、血糖測量等健康服務;制作“10分鐘微課堂”,為外賣騎手開展交通安全培訓3場5人。
此外,工布江達縣還通過品牌化培育,努力架起民族“連心橋”。立足多民族聚居特點,打造“石榴籽議事廳”“民族團結文化長廊”等載體,舉辦藏漢雙語互學、藏漢雙語政策宣講等富有民族團結特色活動12場次,培育“阿佳調解隊”“黨員翻譯官”等志愿服務隊4支,化解鄰里糾紛11起,2024年社區矛盾糾紛同比下降30%,有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聚焦科技賦能,打造基層治理“數字樣板”
工布江達縣積極探索智慧平臺建設,通過開發“果林卡智慧社區”平臺,集成黨建公示、物業報修、民意征集等11項功能,轄區用戶注冊率超90%,實現治理“一網統管”。其中,“隨手拍”功能累計收集群眾問題及訴求25件,辦結率100%,物業服務投訴率下降25%,群眾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持續提高。
創新網格管理,推動響應“一鍵直達”是工布江達縣基層治理的又一亮點。工布江達縣通過全面推行“支部建在網格上”,將社區精準劃分8個大網格、35個微網格,15項高頻事項、206名黨員進網入格,打造“紅色先鋒驛站”6處,通過黨員“雙報到”以及居民微心愿等,推動社區治理“關口前移”,實現“黨組織覆蓋到樓棟、服務延伸到門口”。
不僅如此,工布江達縣還不斷深化數字黨建,激活黨員“云端動能”。積極開設“云端黨校”,推出“微黨課”“黨史微視頻”等線上活動,累計參學黨員3350余人次;建立流動黨員“線上支部”,組建流動黨員微信聯絡群1個,確保黨員教育“不掉線”;用好林芝市智慧黨建平臺,實時監管各黨組織“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及黨員志愿服務等情況,持續增強黨員“智慧化”管理取得新實效。(劉楓 謝筱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