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那曲市班戈縣,仍是大風勁吹,帶著料峭寒意。臨近中午,在北拉鎮惠民新村文化活動室,陽光房寬敞明亮,歌舞聲陣陣,多吉卓瑪、薩美、斯曲卓瑪等村民著藏式夏裝,手搖五星紅旗,正在進行歌舞排練。老人和小孩坐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室外室內真是“冰火兩重天”!
緣何如此?原來,去年10月,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推進下,村里使用空氣能熱水器供熱供暖,通過建起小澡堂,一下子連帶解決了衛生間和廚房上下水、自來水洗漱、活動室取暖等問題。這也是班戈縣的第一個村級澡堂,大家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民生淋暖閣”。
“我們這里周末最忙。學生利用放假時間來舒舒服服地洗一個熱水澡,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不斷,非常熱鬧。”多吉卓瑪,今年30歲,是村里的文藝“臺柱子”,還是這個澡堂的管理者。過去她在拉薩酒店打過工,見過不少世面。現在,隨著家鄉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她回來在“家門口”就近就便就業。“不僅在村里有活干,還方便我照顧老人,真的非常好。”
澡堂緊挨著村文化活動室,有木桶、淋浴,還有洗手臺和洗衣機。一打開水龍頭,熱水馬上嘩啦啦流出,一旁還有洗發水。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段繼澤介紹,村民也經常過來洗頭、洗衣服。一旁的機房正在運行,大小水管的保溫膜纏了一層又一層,接頭處纏得更多。
“我們最擔心這個冬天。好事到底有沒有辦好,就看澡堂的給排水會不會凍,能不能順利過冬。”北拉鎮黨委書記白江宏是甘肅天水人,在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基層一線已經工作了十多年。
沒有澡堂前,干部們洗澡經常是前往百里之外的縣城或那曲市,工作忙起來沒有空閑,就燒點熱水用毛巾擦擦身子。對女同志來說,就更惱火一些。由于缺少條件,牧民群眾更是難得洗一次澡。在過去,高海拔鄉也實施過澡堂項目,但多因為采取的供暖、給排水方式“水土不服”而“半路夭折”。干部、群眾都在期盼著家門口有一個能洗澡的地方。
“投入了錢,達不到效果,怎么辦?”“建成了,運行成本過高,怎么辦?”“怎么才能供暖成本低,蓄水量大,滿足群眾需求?”北拉鎮惠民新村試點實施小澡堂項目,投入為民辦實事資金20余萬元。在謀劃推進過程中,白江宏與駐村干部、村“兩委”班子考慮最多、商量最多的就是如何把好事辦好,切實發揮作用。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把小事辦到老百姓心里。”
白江宏介紹說:“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班戈縣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特別是鄉里接入了藏中電網,用電更加安全穩定可持續,基礎設施整體面貌的改善,為我們采用現在的供熱和供暖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撐。”
供熱供暖方式確定后,關鍵就在施工:水管要埋到凍土層深度以下,還要做好加熱帶;空氣能熱水器的容量要大小適度,避免小了滿足不了需求,大了產生過多成本;施工的各個小環節、小細節都要盯得仔細,做好全流程的把控……
施工期間,白江宏三天兩頭往工地跑,“比自己家的裝修還看得仔細”;駐村工作隊的“老段”一直盯在工地上,哪個地方位置沒弄對,哪個地方防凍帶纏得不好,都要隨時指出來;村黨支部書記羅占更是經常查看,“上下水要做好,要不室內衛生間會產生異味”。
北拉鎮的惠民新村海拔4720米,冬天的室外氣溫平均在零下20攝氏度。10級大風經常刮,極端的時候能達到13—14級。“這個冬天扛過去了,運行非常順利。”說起村里的小澡堂,現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氣,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運行半年多以來,惠民新村的“暖閣”成為當地群眾交口稱贊的實事、好事、暖心事。困難群體、10歲以下的兒童、60歲以上的老人都是免費使用。群眾洗浴一次,最低5元,干部職工最低20元……總之,出發點都是為了群眾得實惠。
繼北拉鎮惠民新村建成澡堂后,相鄰的瑪榮剛地居委會也建起了村級澡堂。白江宏表示:“北拉鎮在班戈縣村級澡堂建設中第一個進行試點,我們要積極探索科學合理、長效持久的運營模式,持續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教育引導農牧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著力把公共浴室打造成鄉村振興的亮麗品牌。”
“小澡堂”寫滿“大民生”。采訪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今年1月,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下發了《關于在駐村工作中集中實施村級澡堂、廚房(食堂)“微改造、精提升”行動的通知》,重在雪中送炭,將解決一批基層群眾所需、基層干部急需的洗澡難問題。(趙書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