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840年,中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清朝的政府軍隊不敵英國軍隊,東方大國慘敗,被迫簽下《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隨之而來的各大戰役,清軍都以失敗而收場。因此不少朋友在談到清朝軍隊時,總會下意識認為這是一支落后的軍隊。
但實際上,清朝軍隊也有過強大威武的時刻。乾隆皇帝執政時期,大清王朝的雄雄鐵騎從東北出發,向西南方向行進,成功翻越青藏高原,并且實現了對尼泊爾軍隊的全盤壓制。
灰頭土臉的尼泊爾人,再一次認識到清朝軍隊的強大,從此不敢造次。清軍是如何做到遠距離進攻和成功反攻的?在這一場著名的戰役中,清軍有哪些制勝的關鍵因素?
主力部隊,妥善選擇
在乾隆皇帝執政時期,清政府曾面臨過一次嚴重的邊疆危機。
位于中國西南方向的鄰國尼泊爾,多次入侵我國邊境線,試圖翻越青藏高原,向中原大地進軍。我國邊界地帶的守軍多次被尼泊爾軍隊騷擾,苦不堪言。
要想徹底解決這一危機,有且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尼泊爾打服。只有在軍事上徹底戰勝他們,甚至碾壓他們,才能讓他們清晰地認識到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不敢再做出絲毫挑釁行為。
為了弘揚國威,捍衛國家主權,乾隆皇帝在朝廷中公開宣布,這場自衛反擊戰,我們必須要打,而且必須要勝利。
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出其不意。所以乾隆皇帝認為,我們應該在尼泊爾軍隊尚未準備齊全時,翻越青藏高原,給他們致命一擊。
根據《清實錄》記載,清朝朝廷集結了一萬三千余人,全力向西南進軍,針對尼泊爾做出反擊。在這13000人的群體中,來自蜀中的將士占據著絕大部分。
乾隆皇帝在私下議事時,曾與兵部的官員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對四川的官兵始終不放心,因為這群人有過變節的先例。
早年間攻打大小金川的戰爭中,目前位于四川地區的軍隊,當時還是清政府的敵人。雙方實力懸殊,朝廷軍隊幾乎對當地土著部落形成了單方面地碾壓。
如果負隅頑抗,必然會有更多的人死于這場戰役,大小金川的結果也會更加慘淡。為了保留傳承的火種,也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他們選擇投降。
就是因為這件前塵往事,乾隆皇帝對他們一直不大信任,甚至已經做好了他們臨陣脫逃的最壞準備。
你問乾隆皇帝為何不選擇把他們調出軍隊?那是因為,川西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氣候和自然環境較為相似,這一部分西南地區的官兵,能夠迅速適應高寒天氣作戰。
如果他們堅持作戰,那他們將在戰斗中發揮巨大的作用。所以就算是賭一把,乾隆皇帝也得把他們帶上。
但是光依靠他們是不行的,乾隆皇帝必須找到保障軍隊,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他所謂的保障軍隊,就是來自東北的索倫兵。
東北是清朝民族的老家,尤其是關外地區的少數民族,其文化傳承與社會風俗更是與滿清民族一脈相承。
他們有著相似的生活環境和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心靈上更加貼近,在精神上更能夠產生共鳴。
而且對于乾隆皇帝來說,索倫兵算是他手中的王牌部隊。
他們的先祖有著契丹民族的血脈,天生屬于戰場,能征善戰。他們騎在高頭大馬上,便能夠以氣勢碾壓敵軍。他們揮舞手中的武器,一刀便可以結果一個敵人的性命。
1651年,沙俄軍隊入侵清朝邊境,東北地區岌岌可危。
若是從京師回防東北,不僅距離遙遠,浪費時間,還很有可能貽誤戰機,給外國侵略者可乘之機。
在緊迫的形勢下,承擔起抵御外敵侵略最大重任的,正是達斡爾族的軍民,也就是索倫兵所在的民族。
他們有著天然的家國情懷,在面對外敵時仿佛自帶動力,在戰場上更是能夠發揮最大的力量,發誓要讓敵人看到中華民族的強大。
他們對清政府絕對忠誠,對朝廷發布的各項命令更是令行禁止。任用他們,乾隆皇帝很是放心。
索倫兵的存在,既是對其他地區軍隊的制衡,也是對他們的補充和保障。有了這一群強大的軍人,乾隆皇帝會更加安心。
但唯一的不足是,索倫兵的大本營位于東北地區。所以他們必須從東北啟程,如同一條對角線一般走到西南,翻越青藏高原,才能遇上尼泊爾的軍隊。
這一路上,不同地區自然條件變化各異,遙遠的距離也會消耗索倫兵的體力。如果能夠成功實現戰前目標,那索倫兵就算是創造了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跡。
調動索倫兵,是乾隆皇帝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做出的最好選擇。從這個選擇中,我們也能看到這位康乾盛世最后一位皇帝的政治謀略。
任用將領,得心應手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清王朝在籌措軍隊的同時,也必須為這支反攻的軍隊尋找一名合適的將領。
一位優秀的將領,他只要一上場,就能讓戰爭成功一半。他只要一露面,就能讓敵人膽戰三分。
綜合考量之下,乾隆皇帝以福康安為這場戰爭的主帥。福康安驍勇善戰,且身經百戰,對付尼泊爾自有一套方法和謀略,可以讓皇帝放心。
而且福康安對乾隆皇帝忠心耿耿,對大清王朝更是鞠躬盡瘁。任用他為主帥,乾隆皇帝完全不用再操心。
光是選擇主帥還不夠,皇帝還必須要為主帥配備一名優秀的副將,時刻配合他做出決策。
在一支軍隊當中,副將的作用同樣十分重要。
副將需要與主帥共同商討戰術,也必須配合主帥執行戰術,并且在主帥無法到達一線時,精準地做出軍事指揮,調配各方軍隊,實現勝利最大化的目標。
副將還需要與主帥同心,不可出現勾心斗角之舉。否則,敵人尚未攻破,清朝軍隊自身便會潰敗。
統治階層最后決定,任命海蘭察為副將,全力配合福康安,統領整支一萬三千多人的軍隊。
之所以會選擇海蘭察,那是因為乾隆皇帝對他的軍事能力有著非常準確的認知。
1755年,為了平定西北內亂,大清王朝軍隊出動,進攻準噶爾。
地方少數民族軍隊,與大清王朝的正規編制軍隊,自然會有著明顯的實力差距。兩者交戰,勝敗自然不言而喻。
為了盡最大可能緩和西北民族之間的矛盾,大清軍隊放話,如果各部落可以繳械投降,朝廷軍隊將既往不咎,從寬處理,最起碼保證每一位戰士性命無虞。
部落軍隊在這場戰爭中看不到任何希望,早就已經失去了斗志。所以在聽到清政府軍隊的勸降之語后,大部分部落都選擇了投降。
但是有一個部落仍然頑固不化,他們堅信兵不厭詐,也堅信在即將接近勝利時,清王朝軍隊必然會放松警惕。因此他們打算詐降,趁其不備,反攻朝廷軍隊。
在朝廷軍接受投降的關鍵時刻,這一部落突然暴起,露出了真面目。
海蘭察反應迅速,立即做出防御,并在隨后的交戰中將防御轉為攻擊。
部落首領叛逃時,他又策馬追擊,在首領的背后窮追不舍,給了對方巨大的心理壓力。
那位首領一邊策馬奔逃,一邊勸說海蘭察放棄,甚至還承諾給他好處。然而海蘭察充耳不聞,自顧自地拿起手中的弓箭,對準前方的部落首領射出一箭,成功將對方射于馬下。
這場戰斗讓海蘭察名聲大噪,也讓他博得了乾隆皇帝的欣賞。從那之后,他更受器重,多次出現在各大戰場,并且屢立軍功。
這一次選擇海蘭察為副將,也是乾隆皇帝深思熟慮之后的結果。
海蘭察本身就是索倫兵當中的一員,他指揮索倫兵會更加得心應手,或許比福康安還要順暢。而且,手底下的將士自然也會對他更服氣。
為索倫兵選擇一個合適的主將,給將軍和戰士創造更加契合的條件,這是乾隆皇帝在這場戰爭中做的最重要的準備。
事實證明,他的預判并沒有錯。
在反攻尼泊爾的過程中,索倫兵接受海蘭察的指揮,運用各種兵法謀略,讓尼泊爾軍隊無處可逃,幾乎全盤崩潰。
全力支持,提供獎賞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作戰之前,朝廷需要為軍隊準備充足的后勤物資,并時刻為他們提供后勤保障。
只有這樣,軍隊在前方作戰時才會沒有后顧之憂。
在物資保障方面,乾隆皇帝可謂是下足了功夫。
他在行軍路線上規劃了不同的驛站,每到達一個地點,索倫兵就能稍作休整。驛站當中有著豐富的物資,比如牛肉,比如美酒,比如厚實的衣物。
索倫君能夠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迅速恢復體力。他們也能穿上保暖的衣物,抵御逐漸嚴寒的氣候。
見到這些充沛的物資,戰士們心中也會充滿斗志。朝廷拼盡全力為他們提供保障,他們在前方自然會更加拼命,報答朝廷的知遇之恩。
另外在交通運輸方面,乾隆皇帝也考慮到節省體力的問題,為索倫兵配備了彪悍的戰馬。
他做出指示:“每一位索倫兵戰士至少需要配備三匹戰馬,隨時準備,以防不時之需。西北地區應當及時做好配合與補充,保障軍隊翻越青藏高原。”
在乾隆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從東北到青藏高原的這一路,軍隊行進十分順利。
為了激發戰士們的斗志,提高大家的戰斗力,朝廷還專門做出承諾,他們會對每一位建立軍功的索倫兵戰士發放獎勵。
比如海蘭察,他就得到了玉扳指,還有各種珍貴的器物。普通的小戰士,也能得到經濟獎賞,甚至還有機會加官進爵。
朝廷在后方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軍隊在前方所向披靡,大清最終實現了這場反攻戰的完全勝利。
結語
索倫兵是乾隆皇帝手中的王牌,也是他的制勝武器。
在反攻尼泊爾的準備工作中,他特意從東北調來索倫兵,并且為其配備默契的將領,做好充分的物資保障,提供高額的軍功獎賞。一切因素的疊加,成就了這場偉大的戰役。
參考資料:
《清實錄》
《大清涉外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