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釣魚餌料五花八門,但還不如蚯蚓好用。
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話,背后卻有個反常現象,魚生活在水里,蚯蚓生活在泥土中,雙方從出生到死亡都見不著面,為什么魚會這么瘋狂喜歡吃蚯蚓?
全球蚯蚓種類有3000多種,中國境內約170多種,蚯蚓一般生活在溫度較高、腐殖質較多的表層土壤中,深度約15~20公分。
蚯蚓懼怕陽光,喜歡晝伏夜出,主要以腐爛的落葉、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機物為食,每年產卵4次,壽命1~3年。(因蚯蚓圖片易引人不適,用動畫代替,見諒)
蚯蚓通過體表微血管呼吸,一旦長期浸泡在水中,會阻礙氧氣交換,所以,絕大多數蚯蚓是怕水的,回想一下,是不是每逢雨天,路上會出現很多蚯蚓?因為它們在拼命逃離含水量較高的土壤。
由此可以得知,除極少部分種類,蚯蚓不會到水里去,也不會被魚吃掉,魚也不會形成獨有的覓食習慣。
魚為什么喜歡吃蚯蚓?
部分網友認為,魚之所以喜歡吃蚯蚓,會不會跟傳承基因有關,從出土化石來看,魚類的歷史可追溯到5.3億年前,而蚯蚓的歷史可追溯到5億年前的寒武紀,雙方確實存在時間上的交集。
蚯蚓的祖先可能是水生環節動物,存在被魚類捕食的可能性,但蚯蚓從海洋爬向陸地的時間段是4億年前,并且進化出了陸地棲息的特征,時至今日,蚯蚓從里到外跟4~5億年前的祖先有很大差異。
再強大的捕食習慣,也經不起幾億年的空白期,所以“魚吃蚯蚓是因為祖先基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僅是我們,就連外國人都很好奇,于是伯克利魚類研究中心做了個實驗,他們將一批從小就沒見過任何蠕蟲狀的鱸魚,單獨放在魚缸中。
工作人員在魚缸中掛了碎片狀塑料和蠕蟲狀塑料,結果你猜怎么著?
塑料肯定不會散發出“誘魚”的氣味,但現實卻是,鱸魚居然在頻繁捕食塑料,而且捕食蠕蟲狀塑料的次數,是碎片狀塑料的10倍。
看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蚯蚓的蠕蟲形狀跟魚類捕食的水蛭等食物高度相似,得出的結論是,魚類天生對蠕蟲狀食物存在基因識別機制,簡單說是“偏愛”,這也是為啥扔個蠕蟲狀塑料下去也能釣到魚的真相。
此外,在大多數野外水域中,水生生物之間的競爭壓力非常大,通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餓肚子是常態,當蚯蚓落入水中,它會瘋狂掙扎扭曲身體,造成的水紋會被魚類感知到。
此時,魚類那不太聰明的腦袋瓜,突然意識到附近有食物,抱著先下手為強的心態,它們會搶先靠近吃掉。
也就是說,魚本來就餓,結果蚯蚓還瘋狂掙扎,進一步激發了魚的狩獵本能,科學研究表示,活蚯蚓的餌料上鉤率比靜態餌料高30%~50%。
還有個因素是蚯蚓獨特的刺激性氣味。
水下視野必然沒有空氣中那么好,魚類自然也就進化了強大的嗅覺系統,它們的嗅覺器官位于頭部前方的鼻囊,水體在流過鼻孔的時候,分布在嗅板表面密密麻麻的的上皮細胞,就能感知到水中氨基酸、激素等信息素,接著融合形成一支信號傳遞給大腦。
摸過蚯蚓的朋友都知道,蚯蚓表面有一層粘液,里面的谷氨酸、核苷酸等物質,很快就會被魚類的嗅覺系統捕捉到,并且帶有刺激性。
據科學研究發現,蚯蚓體液中的物質,在水中擴散速度是植物餌料的2倍。
總結一下。
我是一條魚,餓的饑腸轆轆,找了大半天也沒找到吃的,突然,我察覺到水面一陣劇烈波動,應該有什么生物掉在水里了。
我張開鼻孔仔細嗅了嗅,發現一股“肉香”味直沖腦門,我立馬游過去,定睛一看,一種蠕蟲狀的生物正在拼命掙扎,全身狩獵細胞瞬間被激活,我感到欣喜萬分,沒有絲毫猶豫沖過去將其吞入腹中,細細品嘗著美味。
其他情況
魚類對蚯蚓并不是100%喜歡,而是需要結合不同品種及不同情況。
黑魚、鱖魚等掠食性魚類,更偏愛活魚、活蝦,在重金屬超標的水域,魚類的嗅覺靈敏度會下降,又或者富氧化水域,魚類在吃浮游生物后,對蚯蚓的捕食興趣會明顯降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