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北京外交部藍廳。關于谷歌地圖“破罐子破摔”、屢教不改,將中國南海名稱標注為“西菲律賓海”一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就再次重申:南海是國際社會公認的通用地名,為世界各國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廣泛接受,這一事實不容篡改。
在此之前的2月4日,因涉嫌違反《反壟斷法》,谷歌公司被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立案調查。也就是說谷歌現在正處于被調查的階段,卻再度在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踩紅線。
早在2024年12月。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在首都馬尼拉召開記者會,首次展示了谷歌地圖上“西菲律賓海”的所謂新標注,興奮地宣稱這是“歷史性勝利”。這個一直被稱為南中國海的區域,突然被部分域外勢力人為賦予了新的政治符號。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甚至公開感謝谷歌公司“維護國際法”,但這一表態很快被中國外交部駁斥。
事實上,谷歌地圖的變臉并非首次。2015年,谷歌曾應菲律賓請愿移除黃巖島中文標注;2023年,又將克里米亞標注為“俄羅斯領土”。這種看似中立的地圖服務,早已成為國家地緣博弈的戰場。
中國對谷歌的立案調查,遠非地圖標注那么簡單。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谷歌安卓系統占據全球77%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市場更通過專利壁壘形成壟斷。2024年,中國手機出口量達7.43億臺,其中90%搭載安卓系統,谷歌通過強制預裝GMS服務和廣告分成,每年從中國市場獲利超百億美元。
更隱蔽的是谷歌的“數據帝國”。其廣告業務通過納尼亞計劃整合用戶數據,形成精準畫像,操控全球數字廣告市場。2025年3月曝光的“絕地之藍”協議里明確顯示,谷歌與Meta合謀壓制競爭對手,導致中國出海企業廣告支出成本暴漲122%。這些行為早已觸碰中國反壟斷紅線。
另外,菲律賓為何執著于“西菲律賓海”的稱謂呢?這要從南海的地緣價值說起。這片2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蘊藏著194億立方米可燃冰、200億噸油氣資源,更扼守全球60%的海運通道。英國國際法專家安東尼?卡蒂在《南海的歷史與主權》中指出:“中國對南海的主權主張,有120年的歐美檔案為證。”
但菲律賓試圖通過所謂國際法來模糊歷史權利。2025年1月,中菲第十次南海問題雙邊磋商中,中方嚴正指出菲方侵權挑釁活動,要求停止炒作爭議。然而,菲律賓轉而尋求外部支持——谷歌地圖的標注調整,正是其“法律戰”的一環。
谷歌在這場博弈中處境微妙,中國市場雖然在其全球收入中占比不是很大,但失去中國意味著失去全球最大的安卓設備市場。
斯坦福大學法律教授羅納德?吉爾森就表示,谷歌現在正在走鋼絲,因為他們既想討好美國政府,又不愿徹底得罪中國。這種騎墻策略在地圖標注事件中暴露無遺。谷歌在中國保留南海標注,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則標注為“西菲律賓海”。
這場地圖名稱標注風波背后,是數字時代的新型主權博弈。中國通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構建自主地理信息體系,2024年發布的《南海航海圖》已被國際海事組織采用。而谷歌地圖的調整,本質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延伸。2025年3月,中國與東盟啟動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推動建立區域地理信息共享機制。對谷歌而言,或許該重新審視自身定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