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發布的《第六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未成年網民上升至1.96億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7.3%,未成年人通過網絡受到侵害的風險加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針對筑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屏障、進一步打擊涉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等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記者從我市基層檢察機關了解到,通過互聯網尋找“目標”,已經成為目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途徑,在詐騙等侵害類犯罪中占比接近一半,其誘騙手段、話術不斷變化、升級。到底該如何預防利用網絡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記者進行了專題采訪。
典型案例
詐騙陷阱藏在家長監控“盲區”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六起利用網絡敲詐勒索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利用網絡敲詐勒索多名未成年人。去年,我市津南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數起利用“隔代人”溺愛,對沉迷網絡游戲的未成年人進行詐騙的案件。
未成年人小亮(化名)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平時很喜歡玩游戲。爺爺奶奶溺愛小亮,對他索要手機玩游戲的行為很少拒絕。玩游戲需要實名認證,還對未成年人有諸多限制,小亮干脆直接用爺爺奶奶的手機和身份信息進行注冊,“沉浸式”暢玩。在游戲中,小亮認識了一個級別很高的“高手”,對方聲稱可以帶著小亮“通關”,還會送給他很多高級裝備。小亮信以為真,在對方誘導下,直接用爺爺奶奶的手機賬號向其進行了多筆轉賬,直到被對方“拉黑”。
河北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案件中,喜歡打游戲的小遠(化名)很想快速“升級”,在網絡平臺看到李某某售賣其帶有高級裝備賬號的消息后,與其加了好友。李某某告訴小遠,自己的賬號都是內部測試專用,并以支付定金、押金等理由,誘導小遠向其轉賬。李某某還謊稱認識小遠喜歡的某位知名游戲主播,可以讓他帶著小遠打游戲。其實,這個主播也由李某某扮演。知道母親支付密碼的小遠,在李某某設置的“圈套”中越陷越深,最終在對方誘導下,分批轉錢。錢全部到手后,李某某第一時間“拉黑”小遠。
“在這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會利用老人對‘隔輩人’的放縱溺愛,或者父母的疏忽,‘鉆空子’進行詐騙?!苯蚰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助理張天培介紹,目前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詐騙,“劇本流程”更加復雜,犯罪嫌疑人往往都是先通過大平臺引流,誘導未成年被害人到一些小平臺與其“私聊”,投其所好騙取孩子的信任,再教唆孩子躲避平臺系統和家長的監管,直接進行轉賬。整個過程中,扮演孩子喜歡的人物,對孩子進行威脅恐嚇,都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段。犯罪分子會想盡辦法讓其實施詐騙的全流程,都進入家長的監管“盲區”。
“我們的秘密”隔空隱藏危險
張女士最近發現,15歲的女兒手機朋友圈里有一些身份復雜的人,某些聊天群內的很多內容,也并不適合未成年人參與。張女士細究之后發現,女兒沉迷于“加群”“擴列”式交友,在網上結識一些興趣、背景不同的成年人,會讓孩子覺得“有面子”“有意思”。這種行為,很有可能遭遇不懷好意的“網絡大灰狼”。
不久前,外地一起“隔空猥褻”案件引發社會關注。2024年3月,一名11歲的女孩通過網絡搜索關鍵詞“免費學習監督”,結識了大三學生周某。雙方成為微信好友后,對方以“監督學習必須聽話”為由,多次要求女孩給其拍攝裸照、視頻等。女孩的母親無意中在女兒手機上發現裸照及聊天記錄,果斷報警。經查,周某以監督學習等名義在網上結識多名未成年人,隨后編造出各種名義,實施“隔空猥褻”。這位女孩并非唯一的被害人。
在另外一起“隔空猥褻”案件中,被告人同時擁有數個微信號,全部用來“交友”聊天。有未成年被害人落入這樣的“交友”陷阱后,不但遭遇了多次“隔空猥褻”,最終還發展到在線下被侵害,身心嚴重受創。
“被告人被判處刑罰后,案件對這些未成年被害人造成的傷害卻遠遠沒有結束,需要通過心理治療等方法,慢慢修復創傷?!蹦祥_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馮潔檢察官告訴記者,在這類案件中,犯罪分子剛開始會利用未成年人的不同興趣,引誘未成年人交友,逐步讓未成年人放下戒心,發送一些尺度相對不大的隱私視頻或照片之后,不法分子會脅迫未成年人繼續發送尺度更大的照片、視頻甚至進行裸聊。有的不法分子還會用照片、視頻相威脅,約被害人線下見面,實施更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拔覀冎g的小秘密”則是常用話術,有的犯罪分子會進行角色扮演,冒充同齡女孩,以“分享我們身體的小秘密”誘騙未成年女孩,向其發送隱私部位照片;還有的犯罪分子會利用未成年人的獵奇心理,給所謂的“戀愛”裹上神秘外衣,“我們之間的感情是個秘密,千萬不要告訴別人”,避免其行為被孩子的家長發現。這也就使得很多此類案件,都是在侵害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后,才被家長知曉。
河西區人民檢察院“晨曦”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室檢察官于雅敏總結,這類不法分子初期采取的具體手段主要有四種。一是紅包引誘,騙子冒充溫柔的大哥哥大姐姐,對未成年人噓寒問暖。取得信任后,會主動提出發紅包給未成年人,前提是要未成年人提供隱私照片或視頻。如果遭到拒絕,他們會用“裸照又不用露臉,不會有人知道,還有錢賺”等話術,打消未成年人的顧慮。二是冒充星探。不法分子冒充影視公司的工作人員,通過聊天軟件添加未成年人為好友,隨后以招募童星需要面試、檢查身體靈敏度和模仿能力為由,誘騙未成年人裸露身體,并引導其拍攝、發送隱私照片、視頻。三是各種個性交友。不法分子打著個性交友的名義,通過各種網絡社交平臺,誘騙未成年人裸聊或者拍攝隱私部位照片。四是在游戲中“結對”。不法分子會在未成年人喜歡的游戲里,與未成年人交友,發展成網絡上的“情侶”關系后,再索要裸照。
網絡陰霾影響健康成長
除了網絡詐騙和網絡色情類侵害,網上的“幫信”陷阱和一些網絡欺凌行為,也可能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道路上的陰霾。
我市大學生小夢(化名,時年17歲)喜歡攝影,很想要一部單反相機。小夢的舍友知道她需要錢買相機,提出之前曾經拿自己的銀行卡幫別人“跑分”,就是把一些電信網絡詐騙的贓款取出來,或者轉移到別人的卡上。小夢覺得這種行為來錢快,和男友一起幫助別人“跑分”,很快就掙到了15000元,買了喜歡的相機。因為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小夢被警方抓獲,她非常后悔。
記者了解到,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屬于電信網絡詐騙的下游犯罪。犯罪分子往往會通過網絡發帖和熟人介紹的方式,針對尋找“兼職”或者想賺快錢的學生,要求其出租、出借、出售身份證、電話卡、銀行卡。犯罪分子經常會將這種行為的后果說得輕描淡寫,未成年學生在“不知情”或者“半知情”情況下,被裹挾、誘騙參與犯罪,成為各種網絡犯罪的幫兇。
欺凌行為也是未成年人安全問題的關注焦點。網絡欺凌是指通過網絡或者其他信息傳播方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散布謠言或者錯誤信息詆毀他人、惡意傳播他人隱私。在這類未成年人案件中,施暴者和被害人往往都是未成年人。施暴者對被害人的現實欺凌與網絡欺凌可能共同進行,甚至可能引發線下的暴力違法犯罪。河北區人民檢察院未檢檢察官郭芮介紹,日常一些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沖突,可能還達不到法律定義的欺凌行為程度,但這些“苗頭”也要引起足夠重視,避免小矛盾被擴大,造成嚴重后果。
預防孩子對網絡世界“不設防”
檢察官于雅敏表示:“網絡世界雖然充滿了豐富的資源,但也隱藏著許多陷阱。犯罪分子利用網絡社交工具實施犯罪,手段更加隱蔽,劇本更加完備,危害后果嚴重。青少年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上當受騙。必須做好預防與保護,讓孩子免受傷害?!?/p>
記者通過采訪得知,由于多種因素,一些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必要且合適的網絡安全自護教育,社會、學校、家長,也沒有為孩子們打造一個足夠安全的網絡世界。
首先,一些家長仍然存在“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的心理。很多網絡色情類案件,不少都是已經發生很久才被發現,還有許多此類案件,并未正式進入刑事司法程序,一些家長出于種種考慮,沒有選擇報警。有的學校、家長對于“性教育”仍有忌諱,無法做到開放、科學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孩子進行討論。
其次,上網內容沒有“邊界”,安全自護教育仍然“缺位”。一些未成年人會不加掩飾地將個人信息、照片發到網上分享,交友“加群”“擴列”時甚至不加任何限制,給“網絡大灰狼”以可乘之機。一些家長的防護意識也很低,輕易就把支付密碼告知孩子,也不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老人進行網絡安全提示,讓孩子的網絡生活處于“失控”狀態。
此外,未成年人上網過程中,一些監管措施“名存實亡”。如有的網絡平臺,對某些違法犯罪內容監管不到位,有的未成年人刷視頻時會“有樣學樣”;一些涉及詐騙、色情的不良聊天內容不能被有效過濾,為不法分子大開方便之門;一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沒能起到應有作用,影響孩子們的上網環境。
家長要掌握“數字安全對話”方法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理解家長在預防未成年人網絡侵害問題上的焦慮。網絡侵害的隱蔽性、技術性和誘導性對傳統教育模式的確構成了挑戰?!碧旖蚬で鄫D心理服務中心專家曹文杰從心理溝通角度為家長提供具體建議。
父母和子女間要建立“安全港灣”溝通機制。每周固定開展30分鐘“無評判對話時間”,重點在于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網絡經歷不會招致批評。父母與孩子互換角色,讓孩子扮演“誘導者”,家長示范如何應對可疑信息,通過具象化演練提升孩子的風險識別能力。
雙方需構建“數字信任”關系,共同創建家庭網絡守則。父母可邀請孩子參與制定設備使用規則,如“21點后所有設備放在客廳充電”,既建立邊界又賦予參與感。當孩子收到陌生聯系時,引導其執行“截圖保存—暫停回復—家長確認”流程,培養危機處理意識而非簡單禁止。此外,父母要取得孩子的信任,了解其網絡社交平臺上的好友名單,微信、QQ、游戲和短視頻平臺的聊天情況也應掌握。
曹文杰認為溝通的關鍵點在于將安全防護轉化為親子互動的游戲化過程,把技術監管升華為情感聯結的契機。家長需警惕過度監控引發的“心理密室效應”,當孩子因害怕責罰而隱藏風險時,反而會形成更大的安全漏洞。建議采用“玻璃房”監護策略,保持適度的透明性,同時尊重孩子的心理隱私空間,正向強化比被動防范更能建立持續的保護機制。
家校社三方攜手
為孩子筑起“防火墻”
天津市河西區教師發展中心特級教師、教育學會班主任專委會理事長么青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社會和家庭能與學校攜起手來,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履行好各自的職責。”
從社會層面,要凈化社會育人環境,構建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大網絡有害信息、網絡游戲沉迷、不良網絡行為治理力度,嚴肅查處違法違規網站平臺,督促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及良好網絡生態。政府部門需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確保其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網絡平臺應負起社會責任,對網絡信息嚴格進行審核和管理。對未成年人上網實施保護措施,如采用實名制認證、生物識別技術等手段,防止未成年人繞過防沉迷系統。同時開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內容建設。
家庭教育應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加強對孩子的網絡教育和引導,合理安排孩子的時間;減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或打游戲的時間,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正確上網;與孩子多溝通,多陪伴孩子,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引導未成年人正確識別和使用網絡信息;同時持續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并不斷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
總之,防止未成年人受到網絡侵犯,要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保護體系。政府、學校、家庭需攜起手來共同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安全、健康、有益的網絡環境,確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