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2016年,一尊北齊時期的佛首在臺灣佛光山供奉多年后,終于重返大陸,完成了與佛身的“身首合璧”。可就在歸還前,護送佛首的星云大師卻說了一句話:“佛首我愿意歸還,但我有一個請求。”這話一出口,有人皺眉,有人誤會,以為他是開條件、耍姿態。
可真相遠比表面復雜得多: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歸還”,而是一次跨越兩岸、穿越千年的文化回響。
一、“一夜之間,佛首不見了”:千年石佛的驚魂失蹤記
說起佛像,你也許第一反應是廟里供的那種金燦燦、貼金箔、香火繚繞。但這尊佛首——不是廟里的,而是塔里的;不是貼金的,而是漢白玉的實心石刻。要說身世,那可真是皇室出身,北齊高叡王親自下令、集皇家工匠之力雕刻的三尊佛之一,就立在河北靈壽縣幽居寺的塔內。
別看它石頭做的,但那神態、那袈裟的衣褶、那眼角微妙的下垂弧線,全是“北齊風骨”的代表,一看就是高等級佛教藝術,不是一般泥塑能比的。
可惜,千年的安寧沒能躲過人心的貪婪。
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那是一個文物界聽起來都頭皮發麻的年代。
當時考古熱興起,可監管、保護遠遠跟不上。“考古隊”四處奔波,塔門、墓門一開,很多地方便成了“誰先下手誰拿走”的真空地帶。特別是石刻造像、古墓隨葬品,常常被“先行者”帶走,“有買賣的就有市場”。
幽居寺的塔也難逃此劫。上世紀80年代,當地出于保護目的對磚塔進行清理,本是想好好修修補補,誰知人來得多、守得少。一夜之間,釋迦牟尼佛像的佛首竟然“不翼而飛”。
塔門還在,佛身還坐著,腦袋卻不見了。
有人說是本地倒騰古董的“跑腿販子”,有人說是整車整車地往南走的文物流通線,還有人說,這顆佛首很可能直接從河北進了“金三角古董圈”,最后去了臺灣。
總之,從那天起,這尊佛首就像被黑霧吞噬一樣,徹底沒了下落。
那年沒有監控,也沒有二維碼,留下的只有一個蒼白的記錄:幽居寺塔內佛像首部失蹤。
這場“失首案”,沒有破案記錄,沒有歸還線索,卻埋下了一個跨越30年的伏筆——誰也沒想到,這顆腦袋竟然會在臺灣重現。
二、“我愿意歸還,但我有一個請求”:他不是設限,是在傳燈
你說,一尊佛首失蹤了二三十年,最后竟然在臺灣出現,這得多離奇?
但更離奇的是——這事兒根本沒人刻意藏著。
2000年代初,臺灣佛光山的信眾捐贈了一尊佛首給寺里,送禮的人沒多說來歷,只說是“緣分所得”。佛光山那邊一看,這尊佛首工藝非凡,漢白玉材質,神態溫潤,一看就是北朝遺物,便小心供奉起來。
而星云大師呢,看著這顆佛首,總覺得眼熟。他雖不懂文物鑒定,但一生浸潤于中華佛教文脈,眼力是有的。
真正讓他下定決心歸還的,是2014年的一次文物比對。當時他托人和大陸國家文物局聯系,專家們一看照片,眼睛都亮了:這不就是河北幽居寺失蹤多年的那尊釋迦牟尼佛首嗎?
佛身還在河北博物院石刻館,幾十年坐在那里“身首異處”,這下終于找著了“頭”。
星云大師聽完專家確認后,只說了一句:“那就把它送回去吧。”
——注意,他不是被追責,不是被曝光,也不是某種政治壓力下交還的。是他自己找專家比對、自己說要歸還的。
可就在這時候,他對媒體說了一句讓人“誤會很深”的話:
“佛首我可以歸還大陸,但我有一個請求,我想讓臺灣民眾也參拜一下。”
哎,這話一出口,立馬有人炸鍋了。
有人在網上說:“這是不是文化勒索?”
還有媒體寫:“佛首歸還前竟設前提?”甚至有人半帶諷刺:“你這不是送,是展期嘛。”
但其實,那根本不是“條件”,而是“情感”。
星云大師從頭到尾都沒有要求交換,也沒有想“多留幾天拖著不還”。他只是想讓臺灣這邊的年輕人,看看祖宗的臉。
他說得很直白:“我這一生沒為自己求過什么,我只求中華文化不要被遺忘。”
他說:“佛首回家,最好也在臺灣停一站,讓孩子們看看,這是你們的文化根源。”
那怎么處理這個“參拜請求”?
很簡單——先合璧,再展出。
2015年,佛首和佛身先在臺灣佛光山“預合璧”,民眾排起長龍,三個月內有上百萬人前來瞻仰。然后在2016年2月,星云大師親自護送佛首飛回大陸,落地北京。
3月1日,這尊佛首與佛身在國家博物館正式合璧展出,轟動一時,文化部官網專門發文,文物系統感動得差點淚奔:“這不僅是文物合璧,更是民族文化的溫柔團圓。”
而“我有一個請求”這句話,也終于隨著佛首歸位,被還原成了它本來的樣子——不是附帶條件,而是文化傳燈。
但問題是,兩岸因為這顆佛首一度情緒微妙,除了歸還本身,這件事還能引出什么更大的意義?
三、“佛首歸來了,那我們失去的,到底是啥?”
佛首回來了,身首合一,大功告成。有人說這是文物史上的奇跡,也有人說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標桿。但在熱鬧之余,有個問題始終沒被人好好問出口:
——我們到底為什么這么在意它?
因為它不只是文物,它是一種象征——一種“文化還鄉”的象征,一種“斷了的線被續上”的象征。
要知道,近代以來,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估計超過1000萬件,單是圓明園流散的就有百萬級。獸首、玉璧、金佛、敦煌畫稿,不知道被誰買走、賣掉、藏起來。
但佛首不是。它是被一個臺灣高僧,“不爭不吵”,默默送回來的。
不是交換、不是政治協議、不是暗箱操作,而是星云大師一句話:“文化不能斷,佛要還家。”
這才是最讓人心疼的地方。
還有一個細節,恐怕很多人不知道:那尊佛身,早年“差點被砸”。幸虧當年地方干部拼死保住了它。但幾十年過去,它頭都沒找回來,孤零零坐在那兒——你說它是石頭,其實更像一位失聯的老人,一直等著子女上門。
佛首這次回來,不光是它“合體”了,也讓我們想起,我們還有多少文化的“孤兒”,還漂在外面?
但最諷刺的是什么?
是外面的有人不認這尊佛像“屬于中國”。
文化,不是租賃合同;祖宗的東西,不是借條。
這尊佛首,從頭到腳,都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它穿越朝代更替,扛過戰火,最后回到自己出生的故土——它不是藝術品回歸,而是血脈歸根。
所以說到底,這場“佛首回家記”,不光是一場文物故事,它還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曾經丟掉什么、正在找回什么、還沒找回什么。
你看,佛首都能回來了,其他的呢?
參考資料:
金身合璧與國寶歸原——由星云捐贈北齊佛首談起.人民網.2016年06月19日
星云大師談送回丟失佛首:我想讓臺灣民眾也參拜一下.鳳凰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