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四川西昌邛海之濱的大石板古村,一眼就望見石板鋪就的小徑上,身著色彩斑斕民族服飾的旅拍游客穿梭往來,好不熱鬧。4月18日,“長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傳教育活動涼山行來到大石板古村,探察該村以“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蝶變之路。
大石板,原叫大佛場,是個有著600年歷史的古村落,曾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鎮和驛站。舊時,這里商賈云集,熱鬧非凡。然而,時光逝去,這里逐漸陳舊破敗,村民大多外出務工,不少宅基地和農房長期閑置,發展陷入“困境”。
近年來,大石板古村作為大石板社區中的古村落原址核心,得到西昌市鄉村振興項目支持,按照“修舊如舊”理念進行保護性修復。古井、古碑等重煥生機,石板路煥發光彩,曾經的村居,也變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
據大石板社區黨支部書記尹俊介紹,大石板古村確立了由傳統農業漁業向旅游康養產業轉型的方向,村里建起了特色餐館、書店、茶室等業態載體。目前,古村內有232家酒店民宿、85家餐廳、65家旅拍門店,大石板社區已有415戶居民參與經營活動,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旅游經濟變成了主導產業。2024年,大石板古村共接待游客191.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06億元。
“民族風”旅拍已經成為游客打卡大石板古村最熱門的方式。短短數年間,古村內就涌現了幾十家旅拍門店,店內有漢服以及彝族、藏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服飾。每逢節假日,外地游客涌入古村,換上民族服裝,化上精致妝容,來一組美美的旅拍。“景區+民族服飾”“文旅+旅拍”模式帶來了新流量,也為周邊村民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同時,年輕人陸續返鄉也成為了大石板古村近年來的高興事兒。2018年,曾在沿海工作10年的西昌人陳笑羽不經意間來到古村,看上并租下一棟村居,經過加固改造,變成了一棟精致的民宿,隨后又在民宿基礎上植入了文創、餐飲、周邊景點票務代銷等業態。
陳笑羽說,鄉村振興讓古村的面貌得到極大改善,提供了豐富的創業機會。“我剛來這里創業的時候,村里沒幾個年輕人,現在整個村的年輕人幾乎都回來了。”她說,原來自己在廣州做外貿時年收入400萬左右,如今在大石板古村經營民宿也能達到這個收入。
同樣回鄉創業的還有肖文芳,2021年,她辭去外地的工作,戴上圍裙給父親老肖打起了下手——“老肖鮮魚館”在自家的老院子開張了。肖家人從賣魚到烹魚,雖是起早貪黑的小買賣,但菜品美味,服務周到,很受食客喜愛。老肖家的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肖文芳也成了村里勤勞致富的典型。
北京游客劉美青從退休后開始旅居。今年,她了解到大石板古村挺好,就改變計劃來到這里體驗。沒想到,一住下就不愿意走了,歸期一拖再拖。
“古村里不僅環境優美,交通也便利,通村公交車把游客與西昌市區緊密聯系起來。有空就坐公交車到周邊景區或市區里逛逛,累了就休息。”劉美青說。
2024年9月,大石板社區上榜第四批天府旅游名村,以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實現“沒落漁村”的華麗轉身。
(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彭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