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記者 鄒韻: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展示一樣特別的東西。
這是柬埔寨的茉莉香米。光聽這個名字,可能您就能猜到這個米在煮熟之后,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類似于茉莉花的香氣。那在這我們為什么要提它呢?因為它們是正在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的“香餑餑”。
可能有的朋友要問了。咱們中國人不管是種大米,還是吃大米,都可以算得上是專家。那這柬埔寨的稻香米又是如何征服中國消費者的味蕾?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合作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一塊來展開說說。
說起稻米,咱們中國人那是相當的自豪。古有幾千年的稻米文化,今有雜交水稻技術惠及全球??墒羌幢阄覀冞@么能“造米”,但是咱們的大米還是有一部分要進口。據柬埔寨的媒體統計,2022年柬埔寨向國際市場出口大米近64萬噸,這當中向中國出口了近30萬噸,快趕上總量的一半了。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咱們不缺米,為啥還要進口柬埔寨的大米。柬埔寨前首相洪森在2023年就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中國過去從柬埔寨進口大米是為了幫助柬埔寨,而不是因為中國缺糧,畢竟中國擁有億噸大米儲備?!碑斎贿@句話更多的是謙辭,主要的原因還是咱們的市場龐大,消費者的口味多樣,想嘗嘗不同風味的大米。這個需求咱們必須安排。
柬埔寨香米采取的是一種類似于全天然的種植方法,也就是說約等于靠天吃飯。所以產量也就一直不太理想。那咱們中國作為“好兄弟”,立刻就把先進的農業技術輸出過去,幫助當地的農戶平均每畝增產近一倍。
稻米種了出來,又需要市場了。咱們有東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消博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進博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等,這些平臺都給柬埔寨的大米進入中國市場搭建了廣泛的平臺。之后再通過咱們的電商平臺讓柬埔寨的稻米香,也能夠飄入到中國人的餐桌。這也就是兩國搭建“魚米走廊”的縮影。其實不光是稻米,中國市場還吸引著更多柬埔寨農產品。2022年,中柬自貿協定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之后,柬埔寨的特色農產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比如說龍眼。
總臺記者 鄒韻:首相閣下,我想為您展示一樣東西。這個是我昨天在金邊的市場買到的當地產的龍眼。
柬埔寨時任首相洪森:這個龍眼只是雙邊關系發展中的一個例子。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求開拓中國市場,把柬埔寨產品直接出口到中國市場。
所以您看,農業只是兩國合作的一個部分。這些年,中柬的合作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就在上周,柬埔寨71C號國家公路正式通車啟用。在通車儀式上,柬埔寨首相洪瑪奈發表致辭。他特別提到,“基于過去67年兩國所共同奠定的深厚基礎,柬中關系在未來必將持續鞏固、蓬勃發展?!?/p>
對于兩國基礎設施的合作,我可是深有體會。2023年我們去柬埔寨采訪的時候,當時我就專門跟隨了一位當地的卡車司機,體驗了金邊-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我記得他當時就告訴我,在這條高速公路通車之前,他們通常是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來往返。但是現在有了這條高速公路,每天都會在兩地之間來回兩到三次。時任首相洪森在專訪當中也忍不住點贊。
柬埔寨時任首相洪森:我們在國外見過高速公路,但我們自己的國家從來沒有過高速公路?,F在有了第一條,希望不久能有第二條,將來還有很多條。
正如柬埔寨前首相洪森所盼,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兩國合作項目在柬埔寨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當地首條全線四車道國道、首家水泥廠、首座火電站以及當地最大水電站不斷落成。尤其是吳哥國際機場落成,給當地的旅游業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投入運營一年的時間,機場已經開通至8國的17條航線,助力了全球游客奔赴吳哥窟等文化遺產地。為什么兩國合作能夠不斷地開花結果?
柬埔寨首相洪瑪奈: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們的目標是創造有利條件,助力貿易關系適應氣候變化和數字化等新的全球趨勢。
從“魚米走廊”到“工業發展走廊”,當某些國家用關稅“切割”世界的時候,中國和柬埔寨卻用實際行動有力地證明,真正的經濟安全絕對不是筑起高高的貿易壁壘,而是編織了一張又一張緊密的“合作之網”。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