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容 李健 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古樹作為有生命力的“綠色文物”,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記者從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獲悉,該中心完成保護區首份動態更新的古樹(含古樹后備資源)數字檔案,為包括5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內的206份珍貴種質資源頒發了數字“身份證”。
航拍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了解,2024年8月至12月,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聯合樂山師范學院開展種質資源補充調查,歷經4個月的深耕細作,完成該保護區首輪古樹“基因普查”。
調查人員在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開展古樹“基因普查”。
調查期間,調查人員沿保護區長約9公里的巡護步道兩旁10米范圍內的古樹全面開展調查,通過GPS定位儀核對古樹坐標,卷尺測量古樹胸徑,高分辨率相機多角度記錄花、果實、葉、樹皮紋理等生物特征,精準的將每一項數據登記在冊,并且完成了巡護步道古樹宣教標識牌規范化安裝工作,為自然研學奠定基礎。
調查人員在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開展古樹“基因普查”。
調查結果顯示,巡護步道共記錄古樹(含古樹后備資源)種質資源206份,其中核心保護對象(三級古樹)185株,包含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株,新確認中華木荷、扇葉槭、三葉山香圓3處特色古樹群。同時,該中心采取“一樹一策”保護方案,通過實施樹干清腐、病蟲害防治等科學復壯措施,古樹存活率達100%。
調查人員在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開展古樹“基因普查”。
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中心將創新構建“雙線并進”保護模式,即對內將古樹識別納入員工業務培訓體系,打造專業巡護隊伍,實現“知林”傳承;對外依托二燕坪宣教館搭建“線上+線下”立體宣教平臺,通過古樹文化傳播、生物多樣性科普等方式激發公眾參與,形成“全民護綠”的生態文明共建格局,讓這些穿越時光的“綠色活化石”在科學守護與公眾參與的雙重滋養下,繼續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新篇章。
調查人員在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開展古樹“基因普查”。
(圖片由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