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波斯灣海面漂浮著一條長達56公里的黑色油帶,科威特700多口油井噴涌的烈焰將白晝染成黑夜。這是薩達姆用500萬桶石油與700口油井構筑的“死亡防線”,也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驚世駭俗的戰術豪賭。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20萬大軍僅用14小時就攻占科威特全境。這場閃電戰的導火索,竟是薩達姆與科威特算不清的“石油賬”。兩伊戰爭讓伊拉克欠下140億美元外債,其中科威特是最大債主。
薩達姆要求科威特減產抬價以償還債務,不料對方反將日產量從150萬桶提升至190萬桶,讓國際油價暴跌至11美元/桶,徹底堵死伊拉克的財路。
更讓薩達姆眼紅的是,科威特地下油田竟呈U型延伸至伊拉克境內,每年“偷采”價值24億美元的石油。吞并科威特既能賴賬又能獨占油田,還能獲得寶貴出海口——這筆賬在薩達姆心中早就算得清清楚楚。
這顯然動了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隨之海灣戰爭爆發。當美軍帶著9艘航母、2400架戰機壓境時,薩達姆祭出震驚世界的“石油戰術”。將500萬桶(約68萬噸)原油傾入波斯灣,形成56公里長的油污帶。一旦美軍艦艇靠近,只需一發燃燒彈就能讓整片海域化作火海。
接著薩達姆下令點燃科威特油井,每天燒毀600萬桶原油(當時全球日消耗量的10%)。遮天蔽日的濃煙讓美軍戰機失去轟炸視野,衛星偵察系統一度癱瘓。
要知道,沙特80%飲用水依賴波斯灣海水淡化廠。油污導致的水源污染,迫使美軍緊急調運淡水補給,削弱了前線部隊的戰斗力。
然而,薩達姆的算盤在美軍高科技面前淪為笑談。F-117隱形戰機穿透濃煙,用激光制導炸彈精準摧毀伊軍雷達;A-10攻擊機像“開罐頭”般撕開坦克裝甲;GPS導航的“戰斧”導彈誤差不超過10米。
短短42天空襲,伊軍26個指揮中心、75%通訊設施化為廢墟,地面部隊尚未接敵就已潰敗。
石油戰術反而成了雙刃劍,油井大火燃燒8個月,每天燒掉1.5億美元財富,相當于伊拉克全年GDP的1/3。
油污導致50萬只海鳥死亡,波斯灣漁場十年絕收,生態損失超800億美元。濃煙飄至喜馬拉雅山南麓,珠峰積雪出現黑色油污帶,全球氣候監測數據異常波動。
盡管結局慘烈,薩達姆的決策并非完全失去理性。通過制造環境危機引發國際調停,為外交斡旋爭取空間。迫使聯軍投入10萬人、2000臺設備滅火清污,間接分攤作戰資源。同時,薩達姆也向世界展示“不惜同歸于盡”的姿態,動搖多國部隊的決心。
這場“石油焦土戰”雖未能逆轉戰局,卻成為現代戰爭中非對稱對抗的經典案例。當2023年美軍研發“海上油污清除機器人”時,五角大樓文件仍將薩達姆的戰術列為“極端環境作戰”研究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