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歷史題材的小說、影視劇里,古代武將個個神勇非凡,他們手持動輒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兵器,在戰場上左沖右突、大殺四方,仿佛那些沉重兵器在他們手中輕如鴻毛。
像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據說重達八十二斤;呂布的方天畫戟,重四十斤;還有隋唐時期李元霸那對擂鼓甕金錘,更是夸張到八百斤 。這般描述,讓不少人深信古代武將真有如此神力,能揮舞著幾十斤重的兵器戰斗一整天。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讓我們借助出土文物,來揭開古代兵器真實重量的神秘面紗。
一、傳說中的重型兵器,真的存在嗎?
三國時期,關羽關二爺在民間被尊為 “武圣”,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他手中那把青龍偃月刀更是成為了標志性武器。
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對這把刀的重量和威力進行了大肆渲染,“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在戰場上,關羽憑借此刀,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
同樣,呂布作為三國時期的猛將,其手中的方天畫戟也被描繪得神乎其神,“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這方天畫戟重四十斤,助呂布在虎牢關前力戰劉關張三英,好不威風。
再看隋唐時期,李元霸的擂鼓甕金錘堪稱一絕,傳說重達八百斤,在戰場上他揮舞雙錘,如入無人之境,敵軍將士紛紛望風披靡。程咬金的三板斧,雖相對來說重量稍輕,可也有八十多斤,憑借這三板斧,程咬金在瓦崗寨闖出了赫赫威名。
秦叔寶的雙锏,重量據說達到了一百三十多斤,剛猛無比。這些文學作品中的描述,讓古代武將與重型兵器緊密相連,似乎只有手持如此重量的兵器,才能彰顯他們的勇猛。
但從科學的人體學構造角度來看,人的關節和肌肉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現代的舉重運動員,要舉起上百斤的重量,不僅需要長期專業的高強度訓練,還得借助專業的護具來保護關節和肌肉。
而古代武將,即便日常有鍛煉,但他們的訓練方式與現代專業舉重訓練大不相同,況且他們上戰場時,身上還穿著幾十斤重的甲胄。甲胄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并非保護關節,在這種情況下,長時間舉著幾十斤重的兵器作戰,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戰國時期,秦武王嬴蕩好與人比試力氣,在一次舉鼎時,愣是將巨大的銅鼎舉過頭頂,結果卻因不堪重負,吐血而死。這一歷史事件充分說明了,人體的肌肉和骨骼很難承受超出極限的重量,更別提在戰場上還要隨時揮舉兵器作戰了。
二、出土文物呈現的真實兵器重量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一件件古代兵器重見天日,它們為我們了解古代兵器的真實重量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越王勾踐劍,作為一件傳世國寶,1965 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這把劍長 55.6 厘米,寬 5 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刻有 “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 即 “勾踐”,“乍” 即 “作”)銘文 。
其重量僅有 875 克,還不到 2 斤,劍身薄且輕。如此輕便的寶劍,在當時的戰場上,無疑能讓使用者更加靈活地施展劍術,出劍速度更快,也更易于掌控。
宋代的锏相對越王勾踐劍要重一些,達到了 3600 克,也就是 7 斤多,但這與傳說中秦叔寶那重達一百三十多斤的雙锏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明代士兵常用的長槍,重量大概在 3 斤左右,鉤鐮也是差不多這個重量。
這樣的重量,既保證了兵器在戰場上具備一定的殺傷力,又能讓士兵在長時間作戰中靈活使用,不會因兵器過重而消耗過多體力。
西漢的銅柄鐵劍,長度近 70 厘米,劍鞘重 90 克,劍身重 620 克,加起來也就一斤多,甚至還不如越王勾踐劍重。還有一些長度超過 90 厘米的劍,重量也不過 800 克。
北周名將李賢使用過的環手鐵刀,稍微重一些,為 2.1 斤,對于身經百戰的李賢來說,這樣的重量在戰場上既能發揮出刀的威力,又能保證自身的靈活性,以此保命殺敵。
除此之外,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了鐵棍、刀劍等兵器,其中較重的有十幾斤。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戰中,士兵們多是近身肉搏,使用的大多是短兵器,其重量一般維持在 5 公斤以內。
對于經過一定訓練的成年男子而言,拿起并熟練使用 5 公斤以內的兵器并非難事。而超過 5 公斤的兵器,就只有那些具備特殊本領的人才能駕馭了,但絕不存在幾十斤重的兵器,更不可能有人拿著幾十斤重的兵器打一整天仗。
三、兵器重量背后的考量
從實際的戰爭需求來看,兵器并非越重越好。在戰場上,兵器的重量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來考量。
首先,兵器的重量要保證使用者能夠靈活操作。過重的兵器,雖然在攻擊力上可能有一定優勢,但會極大地限制使用者的行動速度和反應能力。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一旦行動遲緩,就很容易陷入被動,甚至丟掉性命。
比如騎兵在沖鋒時,若使用過重的兵器,不僅難以精準地攻擊敵人,還可能影響戰馬的速度和靈活性,導致沖鋒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兵器重量還與軍隊的長途行軍和戰略部署密切相關。在古代戰爭中,軍隊常常需要進行長途跋涉,奔赴戰場。
如果士兵們攜帶的兵器過于笨重,會極大地增加行軍負擔,降低軍隊的機動能力。一支行動緩慢的軍隊,在戰略部署上會受到諸多限制,難以迅速應對敵人的變化,甚至可能錯失戰機。
所以,古代的將領在選擇和打造兵器時,往往會權衡兵器的攻擊力與士兵的操控性、行軍便利性等因素,力求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兵器既能在戰場上發揮出足夠的殺傷力,又能適應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
四、文學作品夸張描寫的原因
既然出土文物顯示古代兵器的真實重量遠沒有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那么夸張,那為何在小說、影視劇中,古代武將的兵器會被描繪得如此之重呢?
一方面,這是為了突出武將的勇猛形象。在文學創作中,通過賦予武將超常規重量的兵器,能夠增強他們的英雄色彩,讓讀者或觀眾更容易對這些角色產生崇拜之情。
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其八十二斤的重量,讓人一聽就覺得關二爺力大無窮、武藝高強,在戰場上必定所向披靡。這種夸張描寫,能夠極大地滿足人們對英雄的想象和期待。
另一方面,古代的度量衡標準在不同朝代有所差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兵器重量在口口相傳中被夸大。而且民間流傳的故事,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加入一些夸張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故事中的兵器重量就越來越離譜。
再加上一些作者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在創作時也會有意對兵器重量進行夸大處理,從而使得文學作品中的兵器重量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
通過對出土文物的研究以及對古代戰爭實際需求的分析,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古代武將并不能舉著幾十斤重的兵器在戰場上打一天。文學作品中的夸張描寫,雖然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英勇無敵的武將形象,但也讓我們對古代兵器的真實重量產生了誤解。
出土文物為我們還原了歷史的真相,讓我們了解到古代兵器的重量其實是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內,既保證了殺傷力,又兼顧了使用者的操控性和軍隊的作戰需求。
在看待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時,我們應當保持理性,結合考古發現等真實資料,去偽存真,這樣才能更準確地了解古代的軍事文化和戰爭場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