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里,父母和兒女的相處方式各種各樣,而這相處方式的不同,也讓親子關系有好有壞。
有的父母全心全意愛著孩子,主動為孩子付出,孩子長大后也懂得感恩孝順;可也有些父母,不愿為孩子付出,只知道向孩子索取,結果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
父母付出的方式,和孩子孝順不孝順,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01
父母在兒女小時盡力培養,
兒女婚嫁幫兒女置家置業,
對兒女無要求,兒女反而更孝順。
生活里,有這么些父母,孩子從小到大,他們都主動幫襯,從沒想過拿自己的付出,去跟孩子要回報。
讓人欣慰的是,這樣的父母,往往能換來孩子更多的孝順。
我的姑姑和姑父就是很好的例子。姑姑和姑父都是普普通通的工廠工人,收入不高,生活也不算富裕,但他們始終把教育子女放在首位。
盡管每天工作都很辛苦,可他們從來沒在孩子的教育上有過絲毫懈怠,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品德修養。
在他們的精心教導下,表弟成績優異,高考的時候被重點高校錄取,畢業后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
表弟結婚的時候,他們拿出大半輩子省吃儉用存下的錢,精心操辦婚禮;表弟買房時,姑姑和姑父也毫不猶豫地拿出積蓄幫忙付首付。
平常日子里,只要表弟有困難,他們都會伸出援手。但姑姑姑父從不把這些付出掛在嘴邊,也從不跟孩子說自己的艱辛。
每到節假日,表弟都會帶著家人風塵仆仆地趕回來看望姑姑姑父;他說:“父母養我不容易,我現在有能力、有時間了,就想多陪陪他們。”
每次回家,不是送姑姑圍巾,就是給姑父品質的保健品。他還特意學了幾道家常菜,親自下廚做飯,飯桌上和家人分享生活中的點滴趣事。
姑姑總念叨:“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
這話真說到點子上了:父母全心全意疼愛子女,毫無保留地付出,這份深沉的愛會在子女心中生根發芽。
即便父母不要求回報,子女也會把這份養育之恩牢記心頭,等自己有能力了,也會想著孝順父母,好好照顧他們。
因為孩子知道,父母的愛是不求回報的,自己當然也得好好回報這份愛。
02
父母從不幫助兒女,
還時刻提醒兒女報恩,兒女只想逃離。
和我姑姑姑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老家的一對鄰居。他們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對付出十分吝嗇。
聽我爸說,鄰居家的孩子孩子升學關鍵期,別的家長都在給孩子報輔導班、找資料,他們卻覺得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愿花一分錢。
孩子大學畢業面臨租房、求職的壓力,滿心期待父母能給一點支持,他們卻連一句鼓勵的話都沒有。
等到孩子工作穩定,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需要父母幫忙照顧年幼的孩子時,這對鄰居總是找各種借口推脫。
但是,當子女經濟狀況好轉,日子過得安穩了,他們卻頻繁伸手,以長輩的身份索要錢財,稍有不如意,就四處哭訴子女不孝。
他們還總指責孩子:“你知道我們把你養大有多辛苦嗎?如果沒有我們,哪會有你的存在,又怎么會有你現在的生活條件?你應該懂得感恩,學會回報我們的付出。”
我覺得,他們這么做其實就是在道德綁架孩子。
孩子可能因為傳統觀念和親情,表面上順著父母,心里卻不樂意,時間長了,孩子的耐心和熱情都被磨沒了。
等他們對父母失望、覺得累了,就想躲開,少跟父母接觸,免得矛盾越來越多。
在這種親子關系里,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只有壓力和負擔,又怎么能真心實意地孝順父母呢?
03
常言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是這個道理。
那些不辭辛勞、一心為孩子好的父母,把愛都給了孩子,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讓孩子能順利長大,等孩子有出息了,自然就會想著報答父母,對父母好。
而那些只知索取、不愿付出的父母,就像種下了一顆干癟的種子,難以收獲子女真心的回報,最終只會讓親子關系變得冷漠疏離。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一場雙向的奔赴。
只有父母真心付出,子女懂得感恩,才能讓親情溫暖綿長,讓家庭充滿幸福與愛。
希望每一位父母和子女,都能在彼此的相處中,用愛和理解,一起把日子過得和和睦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