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前兩天,我到安徽、河南看麥子,基層農技人員給我講,今年小麥有‘四個最’,底墑最足、出苗最好、缺苗最少、植株最壯,一眼看去整整齊齊,濃綠濃綠的,顏色特別正,豐收的架子已經搭起來了。”
以上這段話是一位高級別農業專家在新聞發布會上講的內容,引起了不少爭議。
“我們這里缺水。”
“如果是黨員,請實事求是,全國各處都缺水?!?/p>
“你拿你的工資,我種我的地。糧食豐收不豐收你照樣拿工資,拿獎金,你是風雨無阻拿錢,我是風雨無阻種地?!?/p>
一些網友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他說的并不符合實際,因為有的地方正面臨比較嚴重的干旱,對小麥收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那么到底是專家說的對,還是網友說的對,我們應該相信誰的呢?
從專家鏗鏘有力的發言中,我們相信他不會騙人,也沒必要騙人,一定是看到了濃綠濃綠的麥田才生出這份自信,同時網友講的情況也有一定可信度。
原因很簡單,我們這個國家實在是太大了,找一塊濃綠濃綠的麥田很簡單,找干旱少雨的麥地也很容易,但這些都代表不了糧食生產的全貌。
專家說出來的話之所以可信度不高,是因為他不像個治學嚴謹的農學家,更像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人、文學家。
他沒有計算、沒有統計、沒有比較,僅僅聽農技人員的概略性描述就得出結論,顯得過于草率。
只要在農村待過的人都知道,所有麥田一眼看去大都比較齊整,這是最基本的種植要求,說明不了什么問題。
至于底墑有多充足,出苗好到什么狀況,缺苗究竟怎樣衡量,植株又壯到何等程度,需要用數據來支撐才有說服力。
遺憾的是,專家到地頭轉轉,聽農技人員“四個最”的高論后便輕易采信,有?;具壿嫞@得太過業余。
如果今年一切都是最好的,那么明年怎么辦?
說話辦事總要留有一定余地,今年吹完,明年還要接著吹,不能一下子把好詞全部用完了。
還有一個問題,開會沒有不成功的,糧食沒有不豐收的,這套說辭運用的過于泛濫,影響了公共表達的權威性。
與其一味地正面頌揚,不如客觀實際地講點符合實際的干貨,讓人聽著可親可信。
月亮有陰晴圓缺,農事有旱澇豐歉,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F象,正常規律。
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
這自信、那自信,其實我們現在最缺的是問題自信,很多時候缺少直面問題的勇氣。
只允許講增光添彩的事,不允許鬧心抹黑的事,充滿了虛榮和自卑。
這樣還容易滋生一種毛病,就是敏感的東西太多,這也敏感,那也敏感,這也不能隨便說,那也不能隨便說。
過度敏感,過于謹小慎微,帶來的結果就是僵化死板,顯著標志性就是領導們都乖乖地照本宣科念稿子,多余的話一個字都不敢講。
其實真沒那個必要,坦然一點,真誠一點,反倒會讓老百姓覺得更可愛。
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高尚,搞得不食人間煙火一樣。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最大的套路就是真誠、真實,說點有人情味的真話,大家還是很受用、很認可的。
-完-
筆不阿貴,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