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格局因美國一系列關稅政策而風云變幻之際,日美之間的一場關鍵博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25年4月16日,一架來自日本的專機匆匆降落在華盛頓,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率團抵達,此行肩負著重大使命——與美國就棘手的關稅問題展開談判。
這一談判的背景充滿緊張氛圍。4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對等關稅”行政令,猶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千層浪。該行政令要求對多國商品加征10%-24%關稅,日本的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首當其沖,遭受重創。日本作為美國長期以來的盟友,此番被“親密盟友”背后猛刺一刀,著實始料未及。
特朗普(資料圖)
消息一出,日本國內一片嘩然,民眾和企業憂心忡忡。汽車制造業作為日本經濟的中流砥柱,占到整個制造業產值的50%,提供了超500萬個就業崗位,占日本就業總人口8%以上。美國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征收25%關稅,無疑是對日本汽車產業的沉重打擊,將導致日本國內生產收縮、就業機會減少,甚至可能引發經濟“空心化”,使日本經濟陷入快速惡化。
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態度起初顯得較為強硬。在談判前夕,他接連發聲,稱美國的關稅政策有可能擾亂全球經濟秩序,將美國宣布“對等關稅”形容為“國難”事態。他還明確表示,日本不打算做出重大讓步,也不會急于達成協議。這種表態,在日本一貫對美較為溫和順從的外交姿態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被外界視為日本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強烈警告”。
日本政府(資料圖)
然而,日本政府的態度并非一味強硬。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日本仍有所顧慮。盡管石破茂言辭激烈,但在實際行動上,日本并未選擇對美國產品加征關稅進行報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陳友駿指出,石破茂政府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忌憚美國施壓對日本經濟及自身政治前途造成壓力;另一方面,又擔憂觸怒特朗普,招致美國更大規模的“經濟制裁”,給日本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日本政府依舊希望通過政治說服,換取美國的“特殊待遇”,維持以日美同盟為基礎的外交姿態。
4月16日的談判現場,局勢充滿戲劇性。原本由美國財長貝森特與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主導的談判,因特朗普的突然加入而變得風云突變。特朗普不僅臨時現身,還擴大議題至駐日美軍費用等敏感領域。這一意外舉動震驚了日方代表團,打亂了日本原定的談判計劃。日本原本打算先由赤澤亮正傾聽美方要求,回國后再詳細研究談判籌碼,如今卻不得不倉促應對特朗普的介入。
在談判中,赤澤亮正轉達了石破茂希望盡早達成全面協議以加強雙方經濟的意愿。特朗普則闡述了美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立場及對關稅政策的看法,并再次強調與日本的磋商是最優先事項。同時,特朗普要求日本增加防衛開支,將軍事與經濟議題掛鉤,進一步增加了談判的復雜性。
赤澤亮正在與美方會談后的記者會上稱:“我地位低之又低,卻得到特朗普接見,對此由衷感謝。”這番言論在日本網絡上引發爭議,眾多網民認為他過于謙卑,可能會讓美國在談判中得寸進尺,損害日本利益。畢竟在國際談判中,過于謙遜的態度未必能換來對方的體諒,反而可能被視為軟弱可欺。
特朗普(資料圖)
盡管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談判取得“重大進展”,但輿論普遍認為,美日關于關稅問題的第一輪談判并未取得實質性突破。日本未能從美國獲得任何關稅豁免,雙方除同意再次會面外,幾乎沒有明顯成果。日本首相石破茂隨后表示,未來的談判“不會輕松”,“日本和美國之間存在差距”。
此次日美關稅談判,不僅關乎兩國經濟利益,更對全球經濟格局和貿易秩序產生深遠影響。若談判破裂,日本汽車產業預計將面臨4萬億日元損失,而其結果也將為美韓、美歐等后續關稅博弈提供重要參考。日美雙方都承受著巨大壓力,未來談判之路,注定充滿荊棘與挑戰,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這場貿易博弈的后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