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媳婦生了娃,聘個月嫂來到家。4月20日,在平邑縣仲村鎮興合村,月嫂林化香剛完成今年第2單農村產婦的月子服務,“這個媳婦生頭胎時就是我照顧的,算是老主顧了。”
54歲的林化香已有9年月嫂從業經歷。近兩年她明顯感覺到,縣鄉的訂單量在增加。采訪時,她掰著手指數起變化:前年接了4個農村訂單,去年漲到了6個,今年開春就跑了2趟平邑周邊。
訂單量的攀升,在家政公司管理者的眼中更顯直觀。最近,平邑縣沂蒙大姐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京蘭整理檔案時發現,過去3年間,公司內近三分之一的月嫂訂單都來自農村,超三分之二的月嫂曾多次“下鄉”服務。
這個數量,出乎了他的意料,“在2022年以前,農村訂單的占比還不足8%。”
以往,縣城家政企業的月嫂雇傭訂單,幾乎全部來自城里。特別是2016年二孩政策實施后,月嫂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也因此,進城務工成了農村月嫂掙錢的主要出路。如今形勢逆轉,農村訂單逐年遞增,農村月嫂選擇回流,在縣鄉周邊接單掙錢。
沂蒙大姐家政公司正對月嫂進行科學育兒的培訓。(資料片)
是什么促成了這一轉變?平邑縣沂蒙大姐家政服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劉得異道出其中關鍵:一是農民收入增加,二是農村家庭觀念革新。
農民手頭寬裕了,自然愿意花錢購買優質服務。以仲村鎮為例,當地有勞保手套特色產業,從業者年均收入超6萬元。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更印證了這一趨勢:2024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119元,同比增長6.3%,已連續15年增速快于城鎮。農民收入增加,為農村月嫂市場的興起奠定了經濟基礎。
“90后”“00后”新生代父母成為農村家政服務消費的主力軍。過去,農村產婦坐月子大多依賴長輩經驗。現在,農村年輕產婦越加注重產后的身材恢復,講究科學的育兒方法,愿意為專業月嫂的標準化服務買單。
有趣的是,50歲左右的農村婆婆也成了“支持者”。“月子期間,產婦的情緒敏感,外加兩代人之間在育兒觀念和生活習慣上存在差異,容易產生摩擦。”林化香說,“專業月嫂的介入,既能為產婦提供貼心照料,也能減少家庭矛盾。婆婆們也覺得是花錢買了省心。”
與此同時,縣城家政服務公司也在積極向品牌化發展。沂蒙大姐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將月嫂服務細分為初級、中級、金牌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明確的服務標準和培訓體系。李京蘭說,“品牌化的運營模式不僅增強了消費者的信任,也有效提升了服務溢價。公司月嫂在縣鄉接單時,月均收入也能穩定在8000元左右。”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陳茹 通訊員 劉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