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第37個“世界血友病日”。脆弱是公眾對于血友病患兒的第一印象,但在武漢同濟兒童醫院,這群“帶殼娃娃”正靠著醫學進步和自身的勇氣,逐步掙脫疾病的枷鎖,擁抱身心都無羈的正常生活。
“世界血友病日”海報
血友病孩子也能正常生活了。
19歲的小夏(化姓)是被血友病緊緊束縛的少年。9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身上總是莫名出現“青一塊、紫一塊”的瘀斑,醫院的診斷如同一記重錘——B型血友病。自此,小夏的生活被凝血因子填滿,每周一次的注射,依然無法阻止皮膚黏膜間斷出血。3歲時,他的右踝關節也開始出血,哪怕只是多踮腳都會疼痛難忍。媽媽為了保護他,無奈限制了他的一切活動,可即便如此,隨著疾病的進展,小夏還是患上了關節炎,疼痛如影隨形,且愈發劇烈。2023年,得知有新的治療方式后,小夏父母堅定地想讓他試一試。
小夏成為新療法第一個“吃螃蟹”的孩子。當時,17歲的小夏身高已有1.73米。2023年7月,同濟兒童醫院完成國內首例青少年B型血友病基因治療,同批共5名12—17歲的患兒入組。傳統注射凝血因子如同“體外輸血”,需終身依賴;而基因治療則是在“體內建廠”,通過基因載體修復缺陷。
“基因治療后3天,凝血因子水平就達標了?!蓖瑵鷥和t院血液/腫瘤科胡群教授表示,小夏平均因子活性從治療前的不到1%提升至40%左右,足以避免自發性出血。如今的小夏,每天都會打籃球1小時。他感慨:“終于能像同學一樣自由奔跑了?!?/p>
胡群介紹,接受基因治療的5名青少年體內凝血因子水平穩定提升,最長觀察期近兩年,他們已脫離注射凝血因子,并未出現自發性出血,能像正常孩子一樣生活。
同濟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陽光學校
“帶殼娃娃”被“凝固”的童年。
小夏的童年也是無數血友病患兒童年的縮影,他們的記憶里都有針頭和瘀斑,所以也被稱為“帶殼娃娃”——脆弱、敏感,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
這種病大多“重男輕女”,因為是X染色體隱性遺傳,99%的血友病患者是男孩。目前,我國登記的4萬名血友病患者中,1/3是18歲以下的孩子?!岸鄶祷純涸趯W步期或新生兒期出現癥狀,比如臍帶出血不止、肌肉注射后血腫等?!焙航淌诨貞?,曾有患兒因接種預防針,扎針處腫脹如雞蛋,這才揭開疾病的面紗,而輕度患者可能在摔跤、手術時發現異常,重度患兒從小就被反復出血困擾,膝蓋腫得像氣球、走路一瘸一拐,甚至顱內出血危及生命。
胡群教授介紹,為了預防出血,患兒需要每周2-3次注射凝血因子,劑量隨著患兒體重增長而增加。年齡小的患兒血管細如頭發絲,家長得學著在家打針,手上、腳上、胳膊上全是針眼。為解決血管通路問題,有的患兒還得在身體里裝PICC導管或靜脈港,夏天不敢穿短袖,怕同學看見。胡群說:“打了十幾年針的患兒,心理上早就給自己套了個‘殼’,不敢跑、不敢跳?!?/p>
技術進步讓他們“破殼”重生。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基因治療的“種子”正在發芽:國內首款B型血友病基因藥已獲批成人使用,兒童數據還在長期觀察;A型基因治療也在成人中試驗,未來會逐步覆蓋兒童。
與此同時,傳統治療也在進步:長效因子讓打針頻率從每周3次減到每周1-2次;而非因子藥物半衰期長,且皮下注射不用找血管,家長在家就能操作。醫療技術的每一次進步不僅提升了患兒的生活質量,更是對生命尊嚴的終極呵護。
但胡群更擔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因擔心出血,患兒常被限制運動,籃球、足球等對抗性運動如同禁區,許多患兒被貼上“易碎品”標簽,這對于孩子來說影響巨大。
“團隊在隨訪問卷中設置心理健康部分,‘輕松、開朗、感謝’是經??吹降姆答?,可以看到治療前后患兒及家長在心理上的明顯變化。”胡群介紹,打破了頻繁注射、限制活動的“殼”后,家長普遍反映孩子可以像其他同學一樣奔跑、跳躍,心理狀態積極了許多。
如今,對患兒而言,脫“殼”不僅是擺脫針頭和出血恐懼,更是打破心理枷鎖、擁抱平等生活的勇氣。對于患兒家長,胡群建議要抓住預防治療?!皩和嗌倌昊颊叨?,盡早地預防治療能最大程度保護關節,避免殘疾,也為后續新療法奠定基礎。”胡群說,對于可能攜帶血友病基因的育齡家庭而言,應加強產前篩查,通過基因檢測及試管嬰兒等方式降低患兒出生率?!皫ね尥蕖钡摹皻ぁ保皇谴嗳醯臉撕?,而是暫時的保護。隨著醫學的進步、社會的關注,患兒正在逐漸“破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