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黎明《光明日報》( 2025年04月20日 11版)
三峽壩區西園里,健身愛好者組團鍛煉身體。饒家華攝
游客在三峽工程博物館參觀《長江萬里圖卷》。雷勇攝
三峽工程遺跡公園內,京劇票友在舊工程設備前打卡拍照。李英豪攝
湖北宜昌秭歸港滾裝碼頭旁,油菜花成片盛開。雷勇攝
鮮花的映襯下,長江黃金水道通航繁忙。吳承忠攝
當第一縷晨光躍過長江邊的鏈子崖,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峽大壩庫區,悄悄披上了粼粼金紗。屈原故里的櫻花林隨風搖曳,粉云浮動與碧波蕩漾相映成趣。西陵峽奔涌而來的江水在三峽大壩前積蓄成萬頃翠色。
三峽大壩旅游區的壇子嶺鳥瞰臺上,游客云集,爭相感受三峽船閘下江水滔滔、噴瀉而出的壯美景觀。截至2025年3月,這座世界上技術最復雜的船閘,已安全運行22年,累計通過22億噸貨物。
晨光照耀下,三峽船閘正在第21萬次開啟閘門,萬噸船隊演繹“水上芭蕾”,奏響黃金水道的春之樂章。
船閘上游的太平溪鎮,油菜花海間的“三峽水運新通道”工程已經開始搭建“舞臺”。為更好提升長江經濟帶的交通能力,這項設計通航能力8億噸的超級工程即將動工:8米深航道可容萬噸巨輪,140米寬引航道可通行大型船隊。當新通道與現有船閘構成“雙航道引擎”,長江經濟帶的物流脈搏將躍動得更加強勁。
站在三峽工程博物館后山極目遠眺,金黃花海與混凝土巨壩構成奇妙景觀。油菜花在春風中翻涌成金色波浪,蝴蝶與蜜蜂穿梭其間,游玩的人們在這里撐起彩色的花傘,共同譜寫著春天的交響。移民新村的黛瓦白墻點綴其間,晾曬的臘味與花田里的歡笑勾勒出最美的人間煙火。
移步三峽工程博物館,四面體建筑在海棠花的掩映下折射科技與生態的交融。館外的三峽工程遺跡公園內,退役的工程設備與櫻花共舞,成為游人打卡熱點。館內的展覽正掀起文化熱潮——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的鎏金瞳孔、明代《長江萬里圖卷》的驚濤駭浪,與實時顯示的江豚躍波影像形成巧妙的時空對話。
在三峽壩區西園,曾經裸露的邊坡如今被杜鵑、紫薇織成錦繡,各種水鳥在這里悠然梳羽。庫區兩岸的生態屏障工程已連綴成綠色長鏈,從巫山云雨到南津關外,每一株新栽的樹木都在講述著“共抓大保護”的誓言。而長江江心監測浮標實時傳回的數據顯示,長江干支流水質優良比例連續六年保持100%,“春水碧于天”的詩意在此刻成為科技守護的現實。
春到三峽,既是高峽平湖的生態詩篇,更是文明長河的澎湃潮涌。三峽的春天正以“黃金水道+文化廊道”的雙軸驅動,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夯實地基。當櫻花再次飄落壇子嶺,長江經濟帶的航船已載著綠色動能與文化自信,駛向新時代的浩蕩東方。
(作者:黎明,系湖北省旅游攝影協會副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