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往往被歸因于疾病本身,但壓垮他們的也可能是貧窮。
低收入人群更容易
受到精神疾病的“威脅”
關于收入水平與常見精神疾病患病概率的關聯,是有科學依據的。
2020年12月,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與高收入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患抑郁癥、焦慮癥等常見精神疾病的概率要高1.5~3倍。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也印證了這一現象。報告指出,收入水平是影響抑郁、焦慮檢出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其中,無業/失業人員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高達31.0%,遠遠高于其他職業群體,且月收入越低,抑郁風險檢出率越高。
實際上,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收入低:
他們生活壓力巨大,每日舉步維艱,缺乏安全感。
他們常被社會排斥,甚至邊緣化,內心充滿無力感和孤獨感。
他們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身體不適也選擇硬扛。
因為窮,許多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的情感鏈接,直接跳過了童年時代,早早進入現實社會,何談快樂。
生活的困難、憂慮、無望,讓窮人遭受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高收入人群在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苗頭后,通常能夠及時接觸到優質的醫療機構、高水平的醫生和先進的治療手段,從而獲得有效的幫助,擺脫疾病的困擾。
相比之下,許多農村貧困家庭只能依賴村衛生院或鎮醫院,難以企及省級醫院。由于經濟負擔過重,他們往往選擇不治療或延誤治療,最終陷入精神疾病的困境,難以脫身。
因病致窮
精神疾病家庭的生存困境
貧困既是精神疾病的原因,也是其結果。在我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不在少數。
對于許多家庭來說,精神疾病的降臨猶如一場漫長的“消耗戰”。這類疾病通常需要長期治療,而治療就意味著持續的經濟支出。
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廈門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人均總花費為3萬元;而2016年北京精神專科醫院的人均住院總費用約為2.3萬元。
而心理治療對于生活貧困的患者來說,更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以南京某醫院為例,副高職稱以上的專家一次50分鐘的心理咨詢,經物價部門批準的收費標準為800元,每周1次,每月就需要自付3000~4000元,這是很多小城鎮家庭一個月的全部收入。更何況,心理治療短則需要數月,長則數年。
另外,許多患者因受疾病和社會歧視等因素影響,就業困難,生活壓力巨大。
精神疾病雖然不會迅速危及生命,卻可能是消耗家庭資源最多的一類疾病。患者常需專人照料,導致許多外出打工者為照顧生病的子女不得已返鄉,依賴低保生活;一些年輕人,因需照顧患病父母而中斷學業。
這種長期的資源消耗,使家庭陷入困境,隨著時間推移,在貧病的漩渦中越陷越深。
理解別人的苦
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對于貧病交加的精神疾病群體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
醫療、經濟和社會的支持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使他們難以擺脫困境。
為改善精神疾病群體的困境,需多管齊下。國家應加大對精神衛生的投入,助力患者早診早治;政府要著力解決貧困問題,提升國民收入水平;同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唯有政府多部門攜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構建起一張堅實可靠的資源保障網,才能為貧病群體提供有力的托舉。
希望友善的社會人士能對他們多一些愛心,有條件的雇主在能力范圍內盡量為他們提供一些工作機會,這很可能是改變他們一生的重要機會。
請不要對貧困人群進行簡單的道德審判,將他們的困境歸結為“不努力”、“怕吃苦”或“懶惰”;也不要對精神疾病患者抱有偏見和歧視。患病并非他們的過錯,他們只是在承受痛苦。讓我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愛,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包容和溫暖的社會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