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這么一個小姑娘,被大家譽為神童。
她4歲識千字,9歲完成高中課程參加高考,最后以352分的成績被當地一所大專學校錄取。
她的名字叫張易文。
張父更是早就為女兒規劃好了未來:
“讀完專科后,13歲專升本,20歲博士畢業,然后搞科研,進入上流社會。”
所有人都覺得,這個人生開了2倍速的小姑娘未來會一片光明。
出乎意料的是,大學畢業后的張易文并沒有專升本,也沒有哪一家企業愿意用她。
她只能回到父親開辦的私塾里,拿著一個月1000塊錢的工資,渾渾噩噩度日。
昔日天才少女泯然眾人,她到底經歷了什么?
2007年,張易文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的一個教師家庭。
她的父母都是老師,一家人居住在一間很有年代感的老房子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為什么要說是與世隔絕呢?
這還得從她的父親張民弢說起。
張民弢(tāo)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因為經常發表一些批判社會的文章,所以他稱自己是“當代魯迅”。
對外,他還宣傳自己是北大博士畢業,在外企搞過AI。
他反對中國當下的教育模式和進度,認為孩子學知識要盡早盡快,早上大學早畢業進入社會才能學到真東西。
但事實并非如此。
張民弢不僅沒有拿到大學文憑,踏入社會后更是屢屢碰壁。
郁郁不得志之下,他決定自己創辦私塾,以國學教育為基礎,穿插一些數理化的知識,培養高端人才。
而他的女兒張易文,就是他私塾里的第一個學生。
說得直白點,其實就是一個試驗品。
自出生起,小易文就沒有接受過一天義務教育。
剛過3歲,她就要跟在父親身后學習文化知識。
同齡小姑娘還在看動畫片、玩洋娃娃的時候,小易文就開始了每天早8晚6的學習生活。
不知道該夸張民弢的方案有成效還是小易文聰明,僅過去了一年時間,小易文就認識了上千漢字。
這讓張民弢信心大增,覺得假以時日,他的名聲一定能夠響亮全國,成為最懂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老師。
不到7歲的年齡,小易文就在父親的督促下,將初中課程學習了大半了。
奇怪的是,不認同應試教育的張民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并沒有任何特別之處。
他的教育方式跟學校老師沒有什么不同,都是看書、刷題。
唯一不同的是,小易文要看的書和要做的題比同齡人更多,也更晦澀難懂。
從課本到試卷,從小學到高中,僅僅用了五年時間,張民弢就把別人十年寒窗苦讀的知識全都倒進了女兒腦子里。
在張民弢看來,自己的“試驗品”已經成功蛻變成了一個“優秀作品”。
私塾能不能招更多的學生,只差一點名人效應。
為了擴大私塾名氣,張民弢決定讓自己年僅9歲的女兒,提前參加高考。
小易文沒有上過學,也沒有學籍,想報名參加高考是十分不容易的。
但這些困難對她的父親來說不算什么。
張民弢通過一系列的學歷證明材料,成功為張易文拿到了參加高考的資格。
2016年,9歲的小易文出現在河南商丘高考考場上。
瘦瘦小小的她吸引了很多人注意,當大家知道她只有9歲,還是來考試時,紛紛表示不可思議。
“我們商丘這個小地方,竟然也能出個神童!”
彼時的張民弢,心里無比自得。
他甚至幻想出來女兒考出優異成績,自己的教育模式受人追捧的場景。
可是沒想到,結果并不理想。
在這一年高考中,張易文只考了172分,沒有被高校錄取。
張民弢很失望,但他沒有喪氣。
他把女兒送進一家高考補習機構,惡補文化知識。
他對女兒說:明年,你一定能行。
各科書本知識,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得張易文喘不過氣來。
她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每天都有背不完的書和刷不完題,她已經習慣了順從。
經過一年瘋狂復習,張易文在2017年的高考中,考出了352分的成績。
這份成績不算亮眼,但要知道,此時的她不過是一個10歲孩子。
如果張易文能夠好好復習幾年,將來考上重點大學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可是張民弢等不及了。
高考成績出來后,滿腦子想著出名的他,直接給女兒選了學校、填志愿。
最終,張易文被商丘工學院錄取,是大學專科三年制。
“10歲女孩考取大學”的消息迅速傳遍互聯網,無數人驚呼:
“10歲就能考上大學,這是神童啊!”
一切如張民弢預料的那樣,他和女兒出名了。
在鏡頭前,他放出豪言:張易文10歲能考上大學,20歲就能博士畢業,然后搞科研,輕松進入“上流社會”。
不少網友認為張民弢的教育方式會毀了女兒張易文,還有人直言他就是為了自己的私塾在炒作。
但張民弢不為所動,儼然將女兒當成“活字招牌”。
在張易文的名人效應下,不少家長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私塾中。
“張老師,我不求我的孩子10歲考大學,只要他能夠有你女兒一半優秀,我就知足了!”
但是平心而論,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真的值得推廣嗎?
沒過多久,人民日報發了一篇名為《人生慎按“加速鍵”》的文章,勸告家長不要“拔苗助長”。
家長應該遵從孩子的成長節奏,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科學規律,慢下來才會更精彩。
可那些盼望著自家孩子能夠早點成才的家長,并沒有把這些話放在心上。
張民弢靠著女兒這個活招牌,賺得盆滿缽滿。
這邊,考入大學的張易文雖然短暫逃離了父親掌控 但并沒有體會到她這個年齡該有的生活。
大學的同學都是比她大八九歲的哥哥姐姐,由于年紀太小,她跟同學之間產生了強烈的代溝感。
張易文的舍友趙圓曾在接受采訪時說:
“張易文的情況比較特殊,入學時老師和宿管員都和我們打過招呼,讓我們照顧她。”
也就是說,張易文在大學并沒有交到真正的朋友。
所有人都把她當做一個需要照顧的小妹妹看待,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共同語言。
更殘酷的是,張易文雖然考入了大學,但她沒有接受過義務教導,對許多基本知識都一竅不通。
她很難抓住老師講的重點,對于很多知識點都是半知半解。
大二那年,她轉入感興趣的動漫專業。
張民弢覺得這個專業也不錯,還能讓女兒找到失去的童年。
2020年,張易文順利從河南商丘工學院畢業。
這一年,她13歲。
畢業后的張易文沒能為自己謀得一份好前程,即使她的專業技術不錯,但年齡卻成為她求職路上不可逾越的攔路虎。
年僅13的她,在社會上屢屢碰壁,承受著這個年紀本不該承受的“毒打”。
屢遭拒絕后,張易文的人生看不到方向。
而自己目前的實力,想要考取博士、搞科研,無異于癡人說夢。
無奈之下,她只能回到父親的私塾,跟父親一樣做了一名助教老師。
父親說每個月給她2000元工資,但因為種種原因,張易文能拿到手的只有1000元。
不知道是對父親控制的不滿還是對自己人生的無力,張易文變得沉默寡言,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不發一言。
但她的父母對此視而不見,甚至將女兒的抗議稱為“青春期叛逆”。
都到了這種地步,張民弢滿腦子還是自己的方案。
他自信地說:
“理論上來說,我的想法是對的,不成功的原因主要還是個人因素。”
轉身,張民弢又將苗頭對準了自己的小兒子:張易文的弟弟。
他為10歲的兒子規劃好了人生道路:三年學完高中課程,13歲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
曾經發生在張易文身上的悲劇,如今在她的弟弟身上再度上演。
張民弢宛如一個“科學狂人”,不計后果地試圖在子女身上證明他的成功。
2020年9月,張民弢的“神童私塾”因涉嫌非法辦學被有關部門查封。
他的所有方案和計劃,到頭來終究成了一場空。
之后,不少網友想知道張易文有沒有逃離父親的控制,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目前網上沒有相關報道,但通過上文張易文的人生歷程能夠看出來:
擺脫父母,過上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對她而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一個不到16歲的女孩,能夠自己在社會上立足嗎?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早有答案。
她是父親手中的“傀儡”,從小就過著沒有自我的生活。
可能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寫到這里,內心百感交集。
張易文的人生,就像是開了兩倍速快進鍵。
原本該是健康成長的年齡,卻被全部用來灌輸課本知識,導致她后來無論做什么,都會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而這一切,都是她的父親張民弢造成的。
自負又自利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親手毀掉了女兒的一生。
想到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女兒學動漫專業也不錯,還能找回失去的童年。
可失去的童年真的能找回來嗎?顯然不能。
人生或許能夠因為外力加速,但絕不可能重來。
而這樣的悲劇,現實生活中常有發生。
所以我想對那些抱著拔苗助長心態的家長說一句話:
“孩子不是為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童年活著。”
孩子的童年,不該只有刷不完習題,也要有耀眼的陽光和綠油油的稻田,他們在奔跑和嬉笑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成長的蛻變和洗禮。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有的開花早,有的開花晚,有的一直不開花卻可以長成參天大樹。
樹不可長太快,一年生當柴,三年五年生當桌椅,十年百年才有可能做棟梁。
所以,厚積薄發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修行過程。
如今的張易文也不過18歲。
她還小,倘若她能夠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未來還是會有足夠的空間去學習、去發展。
最后,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