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春日的上海街頭,左耳飄來韓語,右耳傳來泰語——這樣的場景不再是外灘或迪士尼的專屬。近日,北外灘濱江的“小巨蛋”、天安千樹的昌化路橋等,曾被本地人調侃“雞肋”的景點,意外被泰國游客擠得水泄不通。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吐槽:“迪士尼熱力追蹤項目里,一車人除了我全是泰國游客!”更有跟拍攝影師發現,工作日下午的“小巨蛋”前,80%的排隊者來自東南亞,穿黑色絲襪的泰國女孩成了辨識標志。
泰國游客的行程清單與傳統旅游攻略大相徑庭。他們繞過東方明珠,直奔北外灘“小巨蛋”拍照,擠在天安千樹的橋上直播,甚至組團打卡曾被國人吐槽設計“奇葩”的商場。些選擇源于泰語社交平臺上瘋傳的“小眾出片地”攻略。
一名泰國游客坦言:“我們在ins和TikTok上看到這些地方,照片里的上海既現代又魔幻,和泰國完全不同。”更有趣的是,他們沿襲了韓國游客的“美食地圖”,比如涌入被韓劇帶火的“很久以前羊肉串”店,卻對羊肉興趣寥寥,反而沖著牛肉和貼心服務而來。
泰國導游Hannah在上海工作三年,她觀察到,自中泰互免簽證政策實施后,赴滬泰國游客量直線上升,近期更因泰國傳統假期疊加機票低價出現“井噴”。“淡季往返機票僅1000元,旺季也不過1700元,比飛普吉島還便宜。” 經濟賬背后還有文化親近感——泰國游客普遍認為上海飲食兼容度高,生煎、小籠包與泰式口味接近,支付寶和微信的“無現金+翻譯功能”更讓他們直呼“比曼谷還方便”。
這股熱潮正在重塑上海旅游業態。為迎合東南亞游客,部分餐廳推出泰語菜單,潮玩店迎來“700元掃貨”的泰國潮人,連洗浴中心的自助餐都被列入必體驗項目。更值得關注的是,上海推出的“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政策和“Shanghai Pass一日通票”,讓外國游客的消費力直接轉化為本地經濟增量。數據顯示,一名比利時游客通過即時退稅在一家瓷器店二次消費,商家單日銷售額提升15%。
有分析指出,泰國游客的涌入不僅是短期政策紅利,更折射出中國城市旅游的深層吸引力。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曾分析,中國入境游若達到全球平均水平(占GDP1%),可帶來萬億經濟增長。然而,如何將“打卡流量”轉化為持續消費,仍需完善細節——例如提升小眾景點的多語種服務,開發更符合東南亞游客喜好的文化體驗項目。
這場“泰式上海熱”看似偶然,實則是政策便利、性價比優勢和社交傳播共同作用的結果。當泰國人用新鮮視角重新定義上海,本地人不妨換個身份當回“游客”,或許能在熟悉的城市里,發現被忽略的“魔都B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