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 | “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破討薪困局 筑治理新路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今年以來,在安慶市各建筑工地入口處,總能看到一張藍白色彩相間的“農民工維權信息告示牌”,格外醒目。掃一掃告示牌上的二維碼,工資發放、投訴舉報、法律援助等功能即刻觸達。這是安慶市人社局創新打造的“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的縮影。2024年以來,安慶市以“和為貴”傳統文化為內核,整合行政、司法、社會資源,構建“預防—化解—服務”全鏈條治理體系,累計化解欠薪、工傷等糾紛323起,涉及金額562.53萬元,農民工滿意度達98%。這一創新實踐,為基層勞動糾紛治理提供了“安慶方案”。
“六尺巷工作法”激活治理新動能
“農民工維權窗口多,但九龍治水難成合力”——這是安慶市人社局調研時發現的痛點,傳統治理模式下,部門壁壘、信息孤島、響應滯后等問題突出。
2024年初,安慶市治欠辦以“六尺巷”典故中“禮讓和諧”的智慧為切入點,在工地一線設立“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首創“行政執法+勞動仲裁+司法調解”三級聯動機制。驛站以項目為單位,整合人社、司法、公安等10余部門資源,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技術支撐”的協同網絡。例如,某建筑項目因資金鏈斷裂欠薪,驛站工作小組迅速協調總包單位墊付工資,避免群體性事件;某包工頭攜款潛逃,警方依托驛站數據48小時內追回欠薪85萬元。
“從分散管理到一體聯動,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安慶市人社局負責人介紹,2024年全市群體性事件同比下降67%,糾紛化解率顯著提高。
數字治理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過去投訴要跑多個部門,現在掃碼就能一鍵解決!”農民工老李通過“宜安薪”小程序提交欠薪投訴,15個工作日內便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資。這背后是安慶市“線上+線下”智慧治理網絡的強力支撐。
線上,全省首創的“安薪二維碼”覆蓋全市工地3萬余個,農民工掃碼投訴后,系統自動關聯項目信息并轉辦責任部門,處理周期從60天縮短至15天。同時,“宜調六尺巷”AI小程序通過大數據分析投訴熱點,提前預警風險。例如,系統識別某區域裝修行業投訴激增后,監管部門立即開展專項整治,投訴量環比下降45%。
線下,市、縣兩級建立“20分鐘處置圈”,公安、司法、人社等部門聯合響應。2024年,某縣工地欠薪糾紛發生后,多部門4小時內達成支付協議。此外,驛站推出“法治夜校”,將“六尺巷”典故與法律知識結合,農民工合同簽訂率從75%提升至100%,主動維權比例增長40%。
數字技術讓治理更精準,也讓農民工更有底氣。數據顯示,線上平臺使投訴處理效率提升60%,風險預警準確率達85%。
從“被動維穩”到“主動創穩”
“維權不是終點,服務才是根本。”安慶市治欠辦在調研中發現,農民工群體年齡偏大、文化水平有限,需求復雜多元。為此,驛站拓展多項延伸服務:聯合職業院校開設免費技能培訓,發布本地企業崗位信息助農民工就近就業,引入醫療團隊開展健康體檢惠及3000余人次。
在太湖縣,“網約配送員維權驛站”針對外賣騎手推出“彈性參保”“爭議速調”政策,化解勞資糾紛20余起。此外,驛站同時引入檢察院作為監督單位,全程跟蹤案件辦理,確保維權公正透明。
“以前不敢維權,現在有驛站撐腰,心里踏實多了!”農民工王師傅在驛站幫助下,1日內完成工傷材料申報。2024年,安慶市通過驛站提前排查化解勞動關系風險隱患35起,實現從“事后滅火”到“源頭防控”的轉變。
從“六尺巷”的古老智慧到“宜安薪”的現代實踐,安慶市依托文化資源的傳承、數字技術的助力,用多元共治,走出了一條勞動糾紛治理的創新之路。
2024年,“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獲評“全省社會治理創新示范項目”。未來,安慶市將計劃拓展區塊鏈存證、智能合約等技術應用,進一步筑牢“勞有所得”的民生底線,守護農民工的“錢袋子”,為中國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更鮮活的樣本。(記者 孟一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