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看了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8天前有關重組的視頻,有兩個細節耐人尋味。關于重組對長安汽車影響的問題,他在說答案時采用了「傳達」一詞,并且強調答案不是他自己的說法,但又不能說出是誰說的。
閃爍其辭的表達,盡顯他這個級別人物講話的藝術。聽起來,他的確回答了有關大重組事宜的相關問題,但又沒有直接言明。總之,答案盡在虛實之間。借助于財報發布的時機,對大重組這樣的話題進行回應,的確經過了精心安排。
其實,這些都是大重組過程的一部分。
2025年4月17日。另外兩大汽車集團重組的方案,被徹底揭開。在本田和日產宣布進行統合后第22天(即2025年1月14日),本田提出把共同控股公司的名字定為本田控股,抹掉了日產的名字;并且按照控股公司社長及多數董事由本田指派的事前約定,本田要在董事會里占據7席,日產只能占3席。本田突然的改變,讓日產參與談判的部分人士很受刺激。
在日本,大重組通常會顧及被收購一方的面子。住友銀行主導的合并,公司被命名為三井住友銀行;新日鐵與住友金屬工業的合并,最初叫做新日鐵住金。平起平坐的表面文章,至少是要做足的,本田和日產在初始階段也是如此。
按照兩大汽車集團原來的想法,這次世紀統合以平等的方式推進,組成世界級的大型汽車集團后,各自都能保持相對獨立的運作,產品、品牌、技術、全球化戰略都不應受到重組的影響,雙方共同尋找一切有利的因素,實現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轉型。
進入大重組階段后,日產仍然是一副大型國有企業的作風。在制定重振計劃時,提出了裁員9000人、削減20%產能的計劃,不關閉日本的工廠。這與本田意向中裁員30%(即1.2萬人)的目標相去甚遠,且其自救的方案不足以擺脫扭虧困境。日產遲緩的決策速度,讓本田失去了耐心,于是對大重組提出新的做法。
三天后,本田再次拿出了更具進攻性的提案,計劃通過股權交換,把日產變成子公司。所有戰略規劃和人事決策,全部由本田負責。與此同時,本田還建議所有的汽車平臺,統一為本田標準。大重組籌備委員會的各個工作小組負責人,由本田的相關人員擔任。平等的重組,徹底變成了日產配合本田對自身業務進行整合。
活下去的焦慮,讓本田拋棄了面子,直接端出了事實,大重組就是強者吞并弱者。感覺受到了侮辱的日產,在橫濱的董事會里進行持久的商談后,做出了最終選擇。
2025年2月6日。在東風汽車集團股份與長安汽車等宣布母公司進行重組事宜前三天,日產的高層正式拜訪本田。本田的一眾高管取消了在北海道冬季試驗場進行車輛試駕的計劃,在總部靜候日產高層的到來。再往后,就是人盡皆知的停止大重組官宣。
相比于本田把日產大卸八塊的強硬方案,長安和東風的重組,則是穩中求進。朱華榮在第三點答案中說到:
重組不但不會對長安汽車產生不利影響,還會為長安的長遠發展創造更多有利因素。
這與本田和日產重組理論上的目標基本一致,但他們對待彼此的態度、具體的操作做法、對危機的認知差異,讓抱團取暖的機會毀于一旦。由于他們各自的生存難題并未解決,重啟談判的可能性在增大。
2025年4月16日。在朱華榮確認長安與相關汽車集團的重組方案基本完成后第五天,湖北省最高層在調研東風時強調,支持東風發展是湖北的分內之事,應盡之責:
東風,不是一片小樹葉,也不是小船,而是巨艦,不懼風浪。
該來的遲早會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