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融媒4月21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楊健 通訊員 張經雙 王麗 馮曉晴)記者近日從煙臺市住建局獲悉,今年,全市將全面推進11個海綿城市示范片區(qū)、205個示范項目建設,海綿城市面積新增15平方公里,為年內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驗收打下堅實基礎。
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初心所在。煙臺作為濱海城市,南山北海,低山丘陵地形地勢、無客水源匯入,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2020年之前,城區(qū)公園綠地透水性鋪裝率不足30%,雨季80%的地表徑流直接排入市政管網流失,水資源人均僅為415立方米,城市水資源格外金貴,城區(qū)內澇問題同樣突出。
面對困局,如何“破局”?煙臺市住建局負責人介紹,自入選示范城市以來,煙臺緊密結合城市更新和“新城建”兩項國家試點工作,加快推進“三城聯(lián)創(chuàng)”行動,圍繞“內澇風險有效應對、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排海水質穩(wěn)定達標、山水城海有機融合”的目標,積極探索市區(qū)多層級雨水資源收集循環(huán)利用新模式,構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
去年以來,煙臺市以芝罘島、廟后-鳳凰湖、黃金河、曬甲河、崆峒島5個集中示范片區(qū)為引領,統(tǒng)籌實施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和雨水“收、調、涵、蓄、用”設施建設,同步推進全域海綿城市建設,顯著提升城市排水防澇韌性。通過強化內澇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突能力,煙臺市不斷提升城市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水平,全力打造“北方低山丘陵、濱海缺水型城市高質量海綿城市建設示范樣板”。
“山海島城河”兼具的煙臺,如何一地一策設計海綿城市?
因地制宜、分門別類、示范引領,打造3類標桿項目樣板,激活城市韌性新空間,探索創(chuàng)新可復制的經驗舉措,帶動全域的項目高效高水平建設。其中,鳳凰湖公園、世界設計公園、崆峒勝境、天地廣場等4個市級示范項目入圍“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項目典范,成功經驗和創(chuàng)新舉措被國家住建部全國推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