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缺乏理性的關稅大棒下,鏈接起全球28萬采購商與70萬家中國工廠的工業零部件數字化平臺——海智在線,其每日詢盤未見顯著減少,成為美國依賴中國底層制造能力的一個特別視角。
記者從平臺獲悉,近期,平臺上不少美國采購商與中國出口企業一樣,選擇了觀望。而對于此前已下的訂單,美國采購商反過來會寬慰中國供應商——“放心,訂單不撤”。
海智在線帶有上海鮮明的數智化基因,用200多個數字標簽,圍繞設備、工藝、產能、經驗、場地等生產要素,對我國海量制造工廠進行精準畫像打標,已有70萬家中國工廠在該平臺注冊。與此同時,平臺吸引了全球28萬家采購商注冊,其中有107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通過平臺下單。采購商發來一張張非標零部件圖紙,即可由平臺高效匹配供應商。
根據海智在線副總裁米永東的觀察,美對華濫施關稅后,平臺上美國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反應不一。大企業全球布局,供應商多元,迫于關稅壓力放棄中國供應商之后,還有其他區域的供應商備選。但美國中小企業別無選擇。“他們的供應鏈幾乎都在中國,組裝一臺裝備,就靠著中國的四五家工廠來供貨。因此,這類中小企業一方面抓緊改價,將關稅因素考慮在內,提高其產品在終端的售價,另一方面又要穩住中國供應商,明確表示‘貨肯定要,但可以慢慢發’。”
而那些看似還有選擇余地的美國大企業,也不排除通過其他方式,將部分難啃的核心部件的制造再度“分包”給中國。據平臺順藤摸瓜掌握的線索,部分美國巨頭,已將采購訂單交給其他國家與地區,但后者未必能完全勝任,繼而又向海智在線詢盤,把一些難以攻克的制造部分二次發布,誠邀中國工廠接單。
海智在線上一個真實案例頗為典型——某海外企業設計了一款運輸箱,涉及近60個零部件,包含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橡膠、鋁等材質,工藝要求復雜。該設計方案先交給了以色列供應商,得到的回復是:從圖紙到產品落地,需要三年。該企業又輾轉尋到海智在線,平臺發揮對海量工廠的調度和集成能力,很快湊齊供應商,僅3個月就交出了成品。
在米永東看來,美國要恢復其“工廠能力”至少需十年之功,而恢復“工程師能力”可能耗時更長。他舉例,美國一家電解槽高新技術公司向中國企業求助,希望幫助生產200塊雙極板,但發來的設計圖讓中國工程師哭笑不得——雙極板厚度足有6.5毫米,可見美國設計師對雙極板的厚度毫無概念。海智在線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將雙極板厚度從6.5毫米降至4.2毫米。這一改變意味著,在確保品質情況下,原材料成本可節省30%以上,相同單位體積內又能放置更多雙極板。正是有中國工程師的“神助攻”,這家美國創業公司在效率、成本上顯著優化,現已完成兩輪融資。
據悉,在海智在線平臺上,仰仗于中國工程師,挪威氫能源企業實現了制氫硬件產品從原型到量產的轉化,美國航空航天企業的儲水罐的產品可靠性,也因采納了中國工程師不銹鋼水杯深拉伸工藝而大幅提升。
“制造業的經驗值,可謂用則進、廢則退,干得越多才越有長進。中國的工程師們在實踐中愈發能干,這是咱們中國對抗非理性貿易壁壘的最大底氣。”米永東說。
關于海智
上海海智在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海智在線”)成立于2015年,是聚焦工業零部件的數字化平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實現按需制造,旨在提升零部件行業采購尋源效率,完善各類制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海智在線依托平臺的工程設計能力和數字化產能調配能力,為新興產業鏈的產品研發和后端生產供應鏈落地提供從結構設計、工藝設計到材料選型、生產加工、質量檢測、產品包裝、物流發貨的全流程產品交付解決方案。
海智在線自成立以來,就只做了一件事:在生產制造領域,讓時間坍縮和空間折疊。為的是實現:增強中國供應鏈效率和能力,暢通創新“最后一公里”。
未來,海智在線將繼續以數字化技術為引擎,使中國產能服務世界制造,實現“用工藝地圖瞬間再造世間萬物,用生產協同輕松滿足世界需求”的美好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