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大家好,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奇怪的事:中國古代王朝,總是一副禮儀之邦、以和為貴的姿態(tài),動不動就講仁義道德,可你再看看地圖——哎呀,不對勁啊,這地盤咋越來越大了?
比如秦朝巔峰時,才350萬平方公里,一轉眼到漢朝,就直接漲到了609萬,唐朝更夸張,巔峰面積飆到1237萬。這不是悄咪咪打了個地理DLC,而是幾千年如一日的地緣拉練。
那問題就來了:不愛打仗的中國,是怎么實現大擴張的呢?答案啊,藏在云南的那一段慢熱史里。
我們穿越回幾千年前的中國,那時候華夏文明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四川有三星堆,山東是東夷的大本營,而云南呢?那是“百濮之國”——一群住在高山密林里的濮族部落,說話不通、信仰不同,壓根兒不在一個文明頻道上。
但神奇的是,這片山高水遠的土地,后來也成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而且融合得相當徹底。
這條路,是怎么走通的呢?
要說第一個主動插隊的,是楚國將軍莊蹻。他一路從巴蜀打到了滇池,干脆就在那建立了“滇國”,算是中華文明第一次對云南進行實質性開荒。
接著到了秦朝,朝廷修了條五尺道,派官吏管一管。乍一看,云南好像入編成功了,但實際上,它一有機會就申請退股。
到了漢朝,諸葛亮南征,把云南又拉回牌桌,可之后幾百年,云南不是跑去搞獨立政權,就是表面服從、實則自治,搞得朝廷心力交瘁。
直到元朝忽必烈親自帶隊打通云南副本,還派了親兒子駐守當地,建立梁王府,才算有了點實質突破。后來的明朝更猛,朱元璋干脆把養(yǎng)子沐英派去鎮(zhèn)守云南,一住就是幾代人,還搞屯田移民,文化下沉,終于讓云南徹底入局。
這一趟整整走了2000年,你說慢不慢?
其實,云南這條文化融合路線圖不是個例,像山東、安徽的東夷部族,也差不多。
夏朝時,東夷還在指點江山,參與朝政紛爭;到商周時期,干脆被華夏文化反向收編,成為商朝的中堅力量。
戰(zhàn)國時期,東夷部落一個個消失,不是被滅,而是徹底同化,看起來像消失,其實是融合升級。
類似的還有西戎,也就是現在的陜西、甘肅一帶,當初常年和華夏干仗,結果秦國一個操作,“滅國十二、開地千里”。一句話的背后,是幾百場戰(zhàn)爭和漫長的文化滲透。
后來西戎變成了氐、羌族群,到了西晉亂世,又冒頭搞起了成漢、前秦、后秦……但再往后,和東夷一樣徹底融入了中華體系,成了中華大家庭的一員。
在我看來,中國古代的擴張,并不是靠打下一地、建個郡這么簡單,而是靠一種“文化滴灌”+“時間慢煮”的戰(zhàn)略
說白了,別人是拿軍隊和殖民搞擴張,中國是拿禮儀、婚姻、教育、宗族、語言,一點一點熬出來的。
換句話說,中國不是打贏了一場仗,而是打贏了一場文明持久戰(zhàn)
而這種耐心擴張術,全世界恐怕也只有中國玩得轉。畢竟,誰還能有五千年的待機壽命?
如果換到今天的眼光看,中國古代這套做法,可能更像是隱性擴張——用文化、人口、時間,溫水煮蛙地把邊疆變成自己人。
這不是無為,而是“無不為”。
我更傾向于稱它為:中華式地緣哲學。
各位領導,你們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